也許在常人看來,智障孩子看起來不夠活躍,思維也談不上敏捷,但事實上他們同樣擁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樣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
然而,他們的能力和體力都十分有限,動作的靈敏性和協調性較差,又缺乏生活經驗,在現實生活中,燒傷、燙傷、氣管異物、交通事故等是幾種常見的意外傷害。由于智力發育缺陷,智障兒童遭受意外傷害的幾率較正常的孩子要高得多。
面對這樣的現實,很多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孩子管頭管腳、束縛其行為。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時常提醒學生不要亂跑、不要鬧。在家的時候家長一般也不允許孩子獨自與小朋友玩,不準觸摸家用電器等,使孩子被捆住了手腳。這樣過分保護和不當教育,導致這些孩子即使處于危險之中,也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
因此筆者認為,幫助孩子樹立一定的安全意識,提高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中盡量減少不安全的因素,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首要的是物質環境,可以對智障兒童進行生動、直觀、形象而又綜合性的教育。比如在樓梯口、轉角處等,貼上醒目的安全標志,提醒學生要規規矩矩地走路,不在樓道、樓梯上追逐打鬧,以免不必要的碰撞;在常用的電器、開關處,貼上醒目的大眼睛、閃電警示等標志,提醒學生不要隨意去擺弄有電的物品,防止觸電事故的發生。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我保護教育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有意識地讓智障兒童注意和養成生活中的一些良好的習慣,可以減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例如:按照一定的順序穿衣服能保護身體,鞋帶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傷,熱湯熱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燙傷,吃飯不嬉笑打鬧可避免氣管進異物等等。
總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這些生活小細節,并加以多次反復的提醒和訓練,長此以往,孩子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就知道了怎樣做是對的,從而形成自我保護的意識,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