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和教育這不是一道選擇題(教育和養育的問題)
《養育的選擇》的作者——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新浪育兒大V——陳忻。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歷時5年,從百萬家長的咨詢中挑選出13個父母普遍關心的問題——安全感、敏感期、創造力、自控力的培養等。
用深厚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做出解釋,提供方向,并結合自己和很多來自咨詢的育兒案列,給大家提供實際可行、行之有效的辦法。
既追根溯源、科學地解答了父母心中的疑惑,又讓父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養育中充滿了無數選擇。
為人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這本書的目的不在于代替父母思考和選擇,而是分享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以及作者和其他父母在實踐中對這些理論的運用。
太著迷育兒理論和標準答案
養育孩子,如果只遵循一種理論,就很容易走極端。
現在育兒理論層出不窮,家長們特別著迷這些理論,如果自己沒有按照專家所說的去做,去感覺特別焦慮。
如果按照專家的說法去做,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又是另外的焦慮。
養育孩子真的是一種選擇,是基于一個人的認識、情感以及價值觀的選擇。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家的情況也不一樣,并沒有什么一刀切的答案。
關于孩子的身高、體重等生理指標的發育,能查到各個年齡段孩子的標準數據。睡眠時間、營養需求、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等,也有相應的推薦標準。
家長了解這些標準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和標準有一定差距,不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去解決,而是焦慮叢生,以為天塌下來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怎么不符合標準?去醫院檢查沒毛病還不放心,這就是太過焦慮。
孩子不是流水生產出來的機器,不是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孩子的發展本來就是不同步的,何必追求統一步調。
關于規則的建立
“在沒有危險,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加限制”。
規則是“教養”而非“禁止”。
對于0-3歲的嬰幼兒來說,規則意味著建立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
如果不一開始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壞習慣形成再去制定規則,那么規則往往就意味著禁止,執行規則往往會引起反抗。
為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程序,讓他們對生活的“規定動作”有所預見和期待,行為習慣養成了,孩子就不會覺得規則是一種禁止。
3歲前的規則應該是保護寶寶自身的安全,以不傷害他人和公物為界限。這一點要和“為了成人的方便而設立規則去限制孩子”區別開。
父母不僅要解釋規則,還要為他們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和決定,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規則很大程度上是“教養”而非“禁止”,是為了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學習人際互動以及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該書,能解答你很多育兒疑問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該書就告訴你,安全感來自良好的親子關系。
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關心和理解他們的感受,及時、恰當地回應他們的需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穩定的環境。
如果你擔心看電視節目會給孩子造成傷害,該書就告訴你,兩歲以下的孩子確實不適合看電視,真人之間的互動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
如果你害怕規則會破壞孩子的自由天性,該書就告訴你,規則意味著給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而不是“禁止”。
如果父母制定的規則是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就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孩子為什么脾氣大,該書就告訴你,先別誤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兒童對情緒的認知、表達、疏導等都還在發展的初步階段,他們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達和管理情緒很正常。
父母需要觀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緒背后的原因,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逐步讓孩子學會合適地表達情緒。
如果你搞不懂孩子越稱贊越說不得,該書就告訴你,稱贊是有方法的,得教會孩子成長性思維模式,讓他們明白成敗只是結果,過程的付出和收獲是更美妙的事情。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讓孩子越挫越勇,該書就告訴你,挫折教育的核心,是通過父母的支持、引導,讓孩子形成抗挫折的能力,讓父母的愛成為孩子堅強意志的后盾。
寫在最后
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果父母不學點兒童心理學知識,將永遠不可能在面對棘手的育兒難題時撥開迷霧。
直抵問題本質,進而獨立思考與判斷,而以兒童發展的全局作為考慮養育問題的基石,才能站得高看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