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預防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看不慣孩子的行為怎么辦)
有人問我,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該怎么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和習慣,如果父母不對此加以重視和引導,讓這些行為和習慣成為了自然,那么對孩子的影響將是很大的。也有一些父母一旦發現這些屢教不改的問題就會感覺到不能容忍,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責罵孩子,這樣做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相反會影響親子關系。 面對孩子學習生活中的諸多壞習慣,家長需要與孩子共同努力,通過掌握好的溝通技巧幫助孩子改進。有哪些有效的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呢?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作為一個三歲半孩子的母親,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反復面對這樣的問題,在這里分享一些我的思考與經驗:
一、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實際上是心理、生理發育到某一階段性必然表現,不用反應過度。
比如,孩子在1~3歲處于口欲期,他會特別喜歡啃咬一些東西,很多孩子就是在這個時候學會了啃指甲。但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會把啃指甲視為“壞習慣”,一定要去矯正,但卻忽視了孩子這個階段的現實需要,這樣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我的做法是,當孩子啃指甲時,我會溫和地把他的手拿掉,然后給他一些替代品,比如,我會在他的睡衣上縫上鈕扣,這樣他就可以啃那個鈕扣而不是啃指甲了。
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并嘗試用最合適的方式滿足他的需要(馬上就能啃到的鈕扣肯定會比一個經常找不到的牙咬膠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這樣孩子才會從善如流。
二、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可能是從父母那里習得的,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則。
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我的孩子經常大喊大叫,后來我意識到,我沖他發火時聲音也會提高,于是孩子學會了“在生氣時可以提高聲音”這一規則。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會在家里實行雙重標準,我們能做的,孩子卻不能做,美其名曰為孩子好。但實際上,孩子很聰明,他心里會對此感到迷惑,如果被強力約束,他就會漸漸產生不公平的感覺,并在內心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最好教育,我覺得莫過為以身作則。
三、孩子的壞習慣必須要長期耐心,持之以恒地糾正。
每個人的心理都要經過十幾年的發育才能漸趨成熟,當孩子還小時,自控力和忍耐力就是很弱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必須要做父母的抱以愛心和耐心,持之以恒地予以糾正,才能既養成好的習慣,又不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比如,孩子在2,3 歲之后,就會開始發展社交,而當一群小朋友聚在一起時,就很有可能打起來,孩子的攻擊性會鮮明地體現出來。這時,我們作為父母要認識到這是正常現象,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示范。
比如,我會在這一階段密切觀察我兒子與其他孩子的互動,一旦覺察到他想要打人,馬上就把他的手拉住,教他恰當的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果他已經打了人,那么就一定要溫和堅定地讓他道歉。如果他把打人視為好玩的事,經常動不動就打人,那么每次我都會把他的兩只手攏住不讓他掙脫,一定要他同意不再打人后才松開。這個過程一定要溫和堅定,不要讓孩子害怕,但一定要讓他感到這是不可違背的。
反復糾正的過程是很磨人的,我糾正自己孩子打人這一點,可能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但是好處時,當他將這一點內化后,他就會這樣自我要求,并且在面對他人時不會退縮、回避。而如果當初是以暴制暴解決打人問題的話,孩子容易對他人產生畏懼與膽怯,面對其他孩子的欺負時會感到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