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規則(怎樣讓孩子從他律到自律)
規則意識其實和孩子的自律性有關。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我們常常會覺得,規則意識都是外界強加給孩子的,但多媽媽覺得,規則意識其實就是一個人自律性發展的過程。
所以想要培養一個孩子遵守規則,首先要他律,然后才能自律,自覺的去遵守和有計劃的執行。
1、先有他律
他律是指家長或者其他人先給孩子展示、示范規則,提出要求。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的規則是什么,具體該怎么做。
因為孩子的初期認知發展階段主要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這兩個階段的思維特點是孩子需要通過具體的動作、具象的事物來完成認知過程。
所以,如果我們僅僅是口頭表述規則,孩子雖然聽到了,但是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沒有辦法轉化為行動。
2、再有自律
自律是指孩子自己主動按照某種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到達這一步就說明孩子已經逐漸認同成人制定的規則、接納并最終內化的結果。
3、逐步建立
從他律的示范展示到自律的內化吸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規則的建立可能需要1個月,也可能2個月。
戒除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建立新的習慣更加需要長期的堅持,比如,吃手、打人這種習慣,可能需要半年之久的引導才能看到孩子的改變。
更長期來說,孩子的大腦發育需要的過程更漫長,一直到20多歲左右才能完全成熟,所以這期間如果能力不足、習慣未養成,就需要通過科學訓練和正確的家庭引導才協同促成!
那么,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慢慢轉變為自覺遵守和自律呢?初期我們可以用這5個步驟來引導~
01
給孩子展示具象的規則
規則、道理這些語言本身是抽象的,對于孩子來說,聽懂不代表著理解。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將各種規則展示給孩子看,孩子通過具體的活動看到規則、體驗規則,才能理解規則。
比如:
- 家里的規則:飯前便后要洗手、吃飯的時候不能邊玩邊吃、早晚刷牙等。
- 公共場合的規則:玩滑滑梯要排隊、電梯要先下后上、想要玩別人的玩具要征求同意等。
- 幼兒園的規則:回答問題要舉手、公共玩具要輪流玩、午睡不能打擾別人、上課不能亂跑等。
經過這種高頻率的關于規則的展示以后,孩子就能逐漸明白一個道理:規則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規則是能給大家帶來好處的。
02
父母的榜樣示范最有效
當我們要給孩子建立一個規則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身體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
比如我們要求孩子不要打人,那么我們就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
我們想要孩子不隨便亂發脾氣,我們就不該總是對孩子吼罵、情緒失控;
我們要求孩子不能總玩手機看平板,那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不能手機不離手。
這一點,多媽媽認為永遠是教育孩子中最為關鍵和重要的原則,也是最難做到的。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夠遵守規則,自然會去效仿父母,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發生在每一天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的。
03
規則要有頭有尾,保持完整
這并不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能更改規則。
遇到特殊情況,當然可以靈活變動,但是一些日常的、固定的規則,盡量不要因為孩子的各種借口理由去隨意更改。
否則家長以后再想做規矩,就難上加難了,也不利于孩子習慣的養成。
04
當孩子違反規則,不能所以妥協
很多時候,我們對于規則的遵守都是“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比如當孩子已經違反了規則,家長會怎么做?
可能覺得懲罰孩子有點大題小做,可能覺得懲罰孩子有點麻煩,于是就“高高拿起輕輕落下”,說一句“下次不準了!”
然而下次復下次,下次何其多。
所以當孩子違反了規則,一定不能妥協,要有懲罰,只是這個懲罰不是責罵不是體罰不是恐嚇冷暴力。
可以讓孩子做點家務,或者完成一些運動健身,以積極的懲罰去彌補,這樣不僅不傷害孩子的心靈和身體,反而讓他們得到另外的鍛煉,同時也為違反規則付出了后續的努力。
05
正向強化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
批評有時候可以立刻制止孩子不當的行為,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
相比較批評,正向強化的效果更持久,畢竟每一個人都喜歡被表揚,被鼓勵。
什么是正向強化呢?當孩子此時此刻正在遵守規則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給與這樣的表揚:我看到你剛才是用說話的方式來解決搶玩具的事情,而不是打人,非常好,你是一個遵守社交規則的孩子。
把批評孩子“不要做某事”,轉變成表揚孩子“做了某件事”,孩子記住的就是正確的做法。
最后要說的是,如果家長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就是無法改善,那么或許是這些方式不適合您的家庭情況,或者是哪里出現了問題。
家長可以尋找專業人士幫忙教導和訓練孩子,畢竟孩子的成長關鍵期就那么幾年,越早建立好的能力和習慣,越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