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力](1)、孩子的壞習慣是家長負面強化造成的,所以家長要先改掉無效的打罵和貼標簽的習慣。孩子發現通過犯錯誤可以吸引家長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出現了壞習慣的苗頭,家長很緊張地提醒孩子,甚至用呵斥的方式來提醒孩子,孩子就可能發現這種方式能引起家長的強烈注意。如果孩子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個壞習慣會給自己帶來哪些壞處,他還會反復地做這件事。通過這種反復,孩子會體驗到某種成就感,并樂在其中。在這個過程里,孩子的壞習慣會越來越頑固。
[給力](2)、當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不良習慣時,就會忽視孩子其他的行為,對孩子不好行為的敏感度也會比孩子其他行為的敏感度高得多,這時孩子就會向你期待的反面發展。因為家長已經把孩子的這一行為預裝在了自己的腦子里。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對孩子的負面評價超過一定限度,孩子就會感到厭煩。家長剛開始批評時,孩子覺得內疚,認識到是自己做錯了,但家長一而再地批評,孩子就會被“逼急”,萌生“你不喜歡我怎樣,我就偏偏要怎樣”的對抗心理。孩子會很難受,覺得自己明明已經知道了道理,家長還要反復地重復,反復地指責自己、批評自己。當這些不好的感覺積累到定程度,孩子對家長就不是信服,而是抵觸了。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特別不聽話,總是對著干,家長就有必要反思,像這樣和孩子戰斗下去,結果只會兩敗俱傷。所以,孩子的壞習慣若是由家長的強化造成的,家長可以通過減少負面強化來減輕孩子的壞習慣。
[給力](3)、家長要反思一下,看看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否正常。比如,孩子玩水,在下雨后踏水坑,在家長看來,無疑是不好的行為,因為玩水容易著涼,踏水容易弄臟衣服,還容易摔倒,因此便千叮嚀萬囑咐禁止孩子做這些事,但孩子偏偏就喜歡這么玩。
但這都是孩子天性使然。孩子天生喜歡玩水玩沙子,這種游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還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實際是孩子的一種探索行為。把它們當成錯誤行為的家長,反倒是犯了錯誤。
家長之所以出現的錯誤,主要是慣性思維使然。家長繼承了長輩的教育理念,不讓孩子玩水玩沙子,保持干凈衛生。這些教育理念注重的是“避免孩子把身上弄得太臟”,即避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自己添麻煩。殊不知,這樣教孩子會阻礙孩子感統能力的發展。
[給力](4)、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孩子改正。首先,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我們要營造一種自由無批判的環境,讓孩子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并且不會被懲罰。其次,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我們要營造一種角色扮演、場景模擬等讓孩子通過體驗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并且內化到潛意識中去,形成穩定的習慣,比如上述第二個案例中我的那位朋友所做的那樣。
任何習慣的形成都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家長要想讓孩子改正錯誤,除了耐心,還是耐心,當家長自己都放棄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孩子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