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乎所有家庭教育的文章中,都會強調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但是父母到底怎么以身作則,怎樣讓孩子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避免也會學到一些不良習慣呢?怎樣最大限度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積極的影響呢?
最近我和老公也在思考和討論這個問題,我家嘟嘟自周歲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大增,會模仿我們不經意間的動作,因為我發現,他居然學會的了自己拿紙擦鼻涕,因為冬天流感爆發,我和嘟嘟爸,包括保姆,都感冒了,頭疼發熱流鼻涕,擦的次數,他也學會了,拿了紙按在鼻子下“哼哼”的擤鼻涕。除此之外,還學會了開燈,擰瓶蓋,雖然有時擰不開。
有時候,我用雙手捂住臉再拿開,同時說一聲“喵”,來逗他玩,他會咯咯笑,自己也用雙手往臉上捂,當然有時手會放到頭上或耳朵上,但明顯他是在模仿我的動作。
而且,因為有時候大人在家里看手機,才一周歲多的嘟嘟也非常喜歡搶手機,而且一拿到手就按啟動鍵,打開后,還用小手在屏蔽上滑動。
我覺得,應該認真的考慮大人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了。
在閱讀美國權威腦神經科學家約約翰·梅迪納的著作時,我欣喜的發現他提供的,自已在以身作則方面的育兒經驗。具體是分三步走。
第一,記錄。
孩子的父母都回顧記錄自己的行為和情感表達方式,把它們列舉出來。
第二,評估。
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估。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不好,選出希望孩子模仿的、好的行為。
第三,示范。
列出希望孩子學習的行為,經常示范,對于不想讓孩子學的,盡量不做。
然后就是實踐,定期檢查和評估,觀察有哪些成效,反思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怎么落實到行運動上?
當然,做這些事情需要耐心,也需要認真,其實認識自己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當我在回想自己的日常行為,并試圖列出希望為孩子示范的行為時,才發現自己很懶惰,而且期望中的許多事情并沒有做到。
當然,我做的這個表,是非常不成熟的,只是一個初步思考后的列舉,在日后會不斷完善。
不過,我們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在思考,在做,就能進步,而且,觀察孩子其實也是件有意思的事,現在嘟嘟非常喜歡模仿,會去按電視機頂盒的開關,按微波爐的開關,但他還不能分辨鏡子里那個小娃娃是誰,當我讓他照鏡子時,他會貼到鏡子上去親那個小娃娃,故意給他臉上貼了一小塊紙,再讓他照鏡子,也并不知道根據鏡子里的形象去摘掉那塊紙。
孩子并不能分辨父母行為的好壞,他能做的就是模仿,希望朋友們也能按照這個三步法試一試,對父母和孩子都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