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從外地回老家,寶寶見到了兩個月沒有見的奶奶。一直非常疼愛寶寶的婆婆見到寶寶特別高興,第一時間過來抱孩子,但是8個多月的寶寶茫然的被接過去后,卻大哭,拒絕讓婆婆抱,從我生孩子到結束產假之后的一段時間,都是婆婆照顧,后來因為婆婆有事情,換成了公公幫忙帶孩子,以前,寶寶最喜歡的就是讓婆婆抱,而現在寶寶卻不愿意親近已經不認識的奶奶了,這讓家人都感到意外,也讓我接觸到了陌生焦慮這個概念。
陌生焦慮,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認生”,是指寶寶面對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所產生的焦慮感和緊張感,一般在8-12個月表現最為明顯,也是孩子的適應環境能力的一種表現。當然,根據寶寶性格的不同,表現也不同,一般內向的寶寶會表現的比較明顯,外向的寶寶則不那么明顯,經常和陌生人接觸的寶寶會好一點,反之,陌生焦慮情緒會比較強。我家寶寶屬于比較認生的孩子,而且處于陌生焦慮的高峰期,不認識奶奶的寶寶,對于奶奶的擁抱顯得很抗拒。而后用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經過一家人的努力,寶寶又和奶奶親近了起來。
對于重建寶寶和奶奶的親近感,我們是怎么做的呢,在這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里,我的公公婆婆做的很好,他們憑借對孫女的愛,很快取得不錯的效果,和大家分享下:
一、對于寶寶的陌生焦慮表示理解。
本來親近的寶寶突然變的很抗拒,婆婆是有些失落的,但她一個勁的說,都怪自己這段時間,沒有帶寶寶,要理解孩子,也沒有急著讓寶寶立馬接受她,而是在之后每次家里其他人抱寶寶的時候,都會逗寶寶笑,當寶寶心情很好的時候,試著去抱寶寶,幾次之后,寶寶的反應從開始的大哭,變成了哼哼,當寶寶開始哼哼的時候,婆婆就不再繼續抱寶寶,等到下次寶寶心情變好再抱,這樣不容易讓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通過寶寶熟悉的人強化寶寶對婆婆的認識。
每一次家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刻,比如吃飯,晚上看電視,一起聊天,我的公公都會非常有耐心的和寶寶說一遍,這是你的奶奶哦,她是自己人,然后我的婆婆都會配合的逗一逗寶寶,或者對寶寶說說:你看哦,我和你爺爺在一起吃飯的。我覺得這一點做的特別棒,9個月左右的寶寶情感和語言能力都有了顯著的發展,重復的和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對于緩解寶寶的陌生焦慮很有幫助。
三、帶寶寶熟悉家里的環境。
我的公公婆婆每天都會帶著孩子熟悉家里的環境,告訴寶寶這個是誰的房間,每個房間里有什么,剛開始,寶寶對于陌生的環境還有點緊張,漸漸就放松了很多,后來我在《嬰幼兒的陌生人焦慮》這篇文章里看到:“兒童在比較熟悉的環境中產生的陌生人焦慮比不熟悉的環境少一些?!笔煜ぜ抑械沫h境,對于寶寶接受婆婆也起了幫助。
嬰幼兒的這種陌生人焦慮其實并不完全是壞事,心理學家甚至認為陌生人焦慮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它是已經形成對養育者的依戀的嬰兒所特有的對生人的一種不可避免的反應。[1]對于孩子的陌生焦慮,我們抱著理解的態度,采取積極有效的做法,孩子終究會感受到你的愛并愿意和你親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