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媽媽聊天時,她說自己家兒子樂樂3歲了。
在家里,樂樂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誰都不許碰。有時樂樂的霸道讓媽媽頭疼不已,卻又束手無策。
有一次帶樂樂到樓下玩遙控汽車,碰到鄰居家孩子沫沫也在,沫沫興奮地跑過來:“樂樂,咱們一起玩吧!”說完沫沫就伸手去拿了遙控汽車,沒想到樂樂氣沖沖地朝他大喊:“這是我的玩具,誰也不許動!”說完就把汽車搶了過來。
沫沫友好地對他說:“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可以一起玩的。”可是,樂樂依然很固執,語氣肯定地說:“那也不行,我的玩具誰也不能玩!”
樂樂媽媽看到兩個孩子爭執,趕忙來勸說,但是樂樂就是不肯讓步。一時間,樂樂媽媽感到很沒有面子,但是又不得其解。
想當初,樂樂都是很大方很好說話的,不管有什么玩具,只要大人要求給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兒,他都很樂意給別人,拿著吃的,只要別人逗他“給我吃一口”,他都會把小胖手伸到你嘴邊。
可是如今媽媽非常苦惱樂樂的霸道,她也沒有辦法,因為已經不下百次地告訴樂樂要大方,好東西要大家一起玩才開心。可是根本沒有任何效果,樂樂媽媽都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他才好。


6歲之前應該防止孩子養成霸道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認為:
0到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6歲之前是最為關鍵的階段,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要。孩子12歲到18歲之間是性格的定型期。那么在孩子6歲之前,就應該防止孩子這種任性、自私的性格。
孩子霸道的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以自我為中心是兒童初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3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就像上面樂樂的事例,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因此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而忽視他人,從而產生霸道行為。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逐漸認識到,世界并不僅僅是圍繞著自己轉的,他的專橫態度和霸道行為自然會有所改善。
但有的父母認為認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霸道行為會自然消失,不管也無妨。其實,如果父母不及時調整孩子的話,那么他們在其日后的情感成長、人際關系、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所以說,如果孩子剛開始顯露霸道端倪時,父母就要及時關注他們并給予恰當的引導。
對于孩子的霸道行為,我們首先要明白背后的原因再加以引導。

圖片源于網絡

促使孩子養成霸道的原因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
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并認為什么都是“我的”。
這一敏感期的孩子會以搶奪霸道的方式去占有,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
比如表現在以下方面:
- 執著于他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情;
- 對某件事情想當然,不加理會別人的意見;
- 想要別人做的事情別人必須得干;
- 用搶奪的手段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等。
進入物權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觸就會特別敏感。有的寶寶會激動大哭大鬧,有的甚至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促使孩子養成霸道的原因有:
1、標簽效應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簽效應”:
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某個名稱或是標簽時,他就會作出相應的自我印象管理,無形中讓自己與標簽達成一致行為的現象。
對于霸道這方面,無論孩子做什么,從大人口中總是說出“霸道”這類的負面評價。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
結果很可能會導致一個當初也許并不那霸道的孩子真的成為一個“霸道”的孩子。
在幼兒階段的“霸道”多半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行為,如果從小被身邊最親近的人貼上這樣的標簽,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成為大人期望他成為的人。

2、模仿大人
孩子有霸道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大人形成的。他們將大人的行為看在眼里,聽在耳中,記在心上,如果父母本身霸道,孩子自然就會耳濡目染。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先檢查自己是否以身作則。
我們要記住,要想孩子學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做的好孩子才能學好。
3、溺愛孩子
許多父母仍然采取了比較傳統和簡單的教育方式,常常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他要什么就給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從來不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這樣容易使孩子產生“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類似的錯誤觀念、認識,反映到他的所作所為上就是標準的霸道行為了。
父母不能由于愛孩子而過于寵溺孩子,做什么事情都順著孩子,每個孩子終歸要長大、獨立的生活。
對于孩子霸道的行為,我們要引導孩子走出“唯我獨尊”的心理。

圖片源于網絡

對于霸道的孩子,父母這樣正確引導
心理學上有一個態度效應,表現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面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父母要真誠地愛孩子和關心孩子,如此一來,便能激發出孩子成倍的友善。
教育霸道的孩子,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態度來影響、感化他,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地傷害孩子,并且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導:
1、教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很多霸道的孩子都喜歡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支配、支使別人,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顯得很重要,而且還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孩子用這樣霸道的方式來與小朋友相處,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受歡迎,甚至變得孤立。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時,要及時引導,教會他用正確的方式與小朋友相處。
記得有一次在小區里幾個6歲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有個叫俊博的孩子就像一個小霸王,其他幾個孩子都得聽他的,他們正帶頭捉弄一個矮小的小女孩,俊博哈哈大笑著把那個小女孩的書包扔給另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又扔給了他旁邊的孩子。那個小女孩氣得都快哭了,但也只是在一旁看著他們將自己的書包扔來扔去,不敢有任何反抗。
正好這時聽到俊博的媽媽下樓喊他回家吃飯,他才把書包還給小女孩。等其他孩子都走了后,我看到俊博媽媽把孩子拉到一邊說:“剛才我看到你欺負那個小女孩了,你那樣做是不對的,不光彩的。”
“我沒欺負她。”俊博為自己辯解道。
“那個小女孩喜歡你拿她的書包玩嗎?你拿她的書包經過她的同意了嗎?”面對媽媽的質問,俊博沒有話可說了。
媽媽接著告訴俊博:“有本事的人,是打壞人,保護、關心和幫助小孩子的,你應該愛護他們才對,這樣大家才愿意和你一起玩。”
俊博聽后點了點頭,表示知道自己做錯了,以后會改正的。
聽完這位媽媽的教導,不由得為她點贊。
面對霸道的孩子,我們可以學習俊博媽媽的做法,既不過分處罰,也不任其發展,而是教育孩子以一顆愛心、善心來對待其他人。

2、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知道遵守規矩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表現出無理、霸道時,我們可以讓他接受一些挫折,在別人批評他時,只做一個旁觀者,而不要代替他認錯。
事后再向孩子說明他錯在了哪里,在這個過程中,不必擔心孩子受委屈,只有在知道遵守規矩時,他才會明白怎樣做個受歡迎的孩子。
3、角色扮演
可以把看到過的或者孩子經歷的“霸道”事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女兒四歲左右時,有次朋友帶兒子木木來我們家玩,兩個孩子在玩積木玩具,女兒在拼搭過程中接連兩次都搶走了木木的積木,最后導致木木哭了,等木木走后,我跟女兒把玩積木的情景進行了角色扮演。
我來演“霸道”的女兒,她演木木,我一邊演一邊給女兒解析:
“我現在搶了你的積木,你的心情是很生氣吧,會很難過,對不對?那我怎么做是正確的呢?”
“應該是這樣說,我把積木分給你,一起來玩,我們一人一半吧。”
通過這樣表演的方式,讓女兒能夠親身地體會剛才木木的心情,更有感覺地學習到跟小朋友的相處方式。

涵妮媽媽寄語:
改變孩子的霸道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滲透,孩子才能學會約束控制自己,把自己的霸道行為慢慢改正。
同時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去引領、教導,給孩子永不放棄的信任與愛。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里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