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新的學生中,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眾多,年級的占比均在70-80%。家長經濟條件一般,又忙于生計,孩子缺少陪伴,家長教育孩子也不得法,造成大多數學生個人習慣成問題,公眾場合沒有規矩。學校積極引導學生遵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行為規范》,讓燕新學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朱熹老先生在《大學章句序》里說:“人生八歲,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在古代,“灑掃應對進退”是人生的必修內容。灑水掃地,看似簡單的工作也要有規矩,不能亂灑一通,應以水揮地及墻階,令不揚塵,然后掃之。學習這些規矩,就是做人的基本要素,就是學會怎樣控制自己。人作為人,應該首先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夠照顧好、完善好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要明白自己在社會家庭中是什么角色,應該以怎樣的禮節對待周圍人。這些是人生的第一堂課,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文化課,進一步培養自己的修養和素質,這才算教育。
綜合以上考慮,把傳統兒童啟蒙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相結合,幾經論證,學校確立了以日常的學生走好路、站好隊、行好禮、做好操、掃好地為抓手,培養學生守規矩會做人,進而上好課。學校把這六個好形成標準及規范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出學生的“六好習慣”。
首先,學校確立了“六好習慣”示范學生的標準。它涵蓋了學生的禮儀儀表、言行舉止、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等方方面面,對每個方面都有具體詳細的解讀。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分層落實,七年級以學習行為規范、六好習慣為主,通過漫畫、插畫征集活動、競賽活動等形式,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植入學生思想深處;八年級以示范引領為主,通過征文、故事演講等形式講良好的行為習慣外化于行;九年級以行為自覺為主,展示、宣傳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豐富多彩的落實形式讓學生樂于接受。為了能讓剛性的常規生動起來,把常規塑造成什么樣的形式,才能讓學生喜歡它、接納它、踐行它就成了學校思考的主要問題。通過座談了解,頭腦風暴,匯集大家的智慧,學校發現學生對簡潔、生動、形象的漫畫非常喜歡。基于此,學校政教處以校藝術節為契機,廣泛發動學生,全員參與到創作《燕新一日常規》漫畫中來,這個過程也是《一日常規》入心入腦的過程,也是規則意識和良好行為逐步確立的過程,漫畫版的《燕新中學學生一日常規》的由此生成。它源于學生又面向學生,自然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在此基礎上,學校又在每個班級門口設立了“六好習慣”星級評價展板,每周的升旗儀式上由自管會學生對上周情況進行點評,并到各班掛星讓評比結果一目了然。
最后,學校把六好習慣形成常規教育的序列化。
一是新生入學之初即開展常規強化訓練。每年的銜接教育燕新中學都會給學生引發常規手冊。包括“六好”習慣解讀及要求、中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范、燕新中學一日常規等,并逐項展開訓練,做到人人知曉、人人合格。并且前六周會進行每周一個好習慣的評比活動。
二是每學期的第一個月都是學校的行為規范月。在這個月里會有步驟的重溫所有的常規,通過主題班會、升旗儀式、知識競賽等形式狠抓落實。
三是每天進行學生常規檢查并及時公示,做到時時、事事都有落實。
通過這樣的檢查、落實,乃至燕新學生的禮儀儀表、言行舉止,大到學生的學習習慣、組織紀律性和思想意識,都得以顯著提升,每日每事訓誡遷移使《守則》和《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良好的行為習慣似源頭活水,成為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效抓手和助推器。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