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話科普,關注我,陪你度過寶寶2-3歲發育的關鍵階段
到孩子3歲時,
家長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和孩子相處的經驗,
在照顧孩子上也摸索出了一些訣竅,
不過,可能讓爸爸媽媽頭疼的事情還是不少。
比如說,孩子可能總是吃手指,
孩子討厭刷牙,
孩子三分鐘就將剛剛收拾整齊的房間弄得一團糟。
如果沒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些壞毛病都可能帶來負面的生活影響。
在25~36個月之間,
關于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
爸爸媽媽需要知道這些:
1
3歲時,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
爸爸媽媽該著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了。
可以從一些生活小事開始,
首先,教孩子整理自己的東西,
讓孩子知道用過的東西應該收拾整齊。
在游戲時間結束后,
可以跟孩子說“小汽車是應該裝在這里嗎”
“幫媽媽把娃娃拿過來好嗎”,
引導孩子將東西放回原處。
2
是時候教孩子自己穿衣服鞋襪,
讓孩子學會獨立了。
從教孩子脫衣服開始,
爸爸媽媽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
自己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比如幫孩子扯一下上衣的袖子或是褪一半褲子。
孩子自己穿鞋時通常左右不分,
還可以趁機鍛煉一下左右的概念。
3
衛生習慣要早早培養,
吃飯前,上完廁所后,
都必須要讓孩子洗手。
如果孩子覺得洗手麻煩而不樂意,
這個時候,
就需要爸爸媽媽把洗手變得像一個小游戲了。
接一點水,把孩子的手大概沖洗一下,
然后抹上香皂,
爸爸媽媽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搓洗每個手指了,
盡量讓孩子覺得這是在玩水。
4
孩子還不習慣用筷子和勺子,
難免不自覺地就直接用手拿。
這個時期可以先給孩子準備一些勺子好舀的食物,
少準備豆子等容易掉的食物。
孩子使用勺子的成功率高了,
產生成就感,
會更容易接受和習慣用勺子,
自然就不再直接伸手了。
5
在2~3歲之間,
孩子的身體和情感發育到了一定程度,
這是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最自然的時期。
爸爸媽媽可以先坐在馬桶上給孩子做示范,
消除孩子對馬桶的抗拒感。
在孩子每次訓練成功后夸獎他,
不要給孩子灌輸排泄是件很臟的事情的想法,
以免孩子有時明明想大便卻裝作不想,
或是即使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
卻依然堅持自己做這件事。
6
很多孩子會出現睡眠問題,
容易因為困而發脾氣,并且還很難哄,
這可能和孩子天生的敏感性氣質有關系。
如果孩子有哭鬧的壞習慣,
爸爸媽媽首先要確認下是否環境問題,
房間有沒有過冷或過熱,
或者是孩子身體有沒有不適。
可以從上往下按摩孩子后背,
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還可以在白天適當增加孩子活動量。
7
有些爸爸媽媽認為
3歲的孩子差不多到了可以獨自睡的年齡了,
這種想法其實并不合適,
如果孩子沒有在周歲之前就一個人睡,
現在也不要讓他獨自睡。
這個時期孩子逐漸意識到
噩夢等會讓他害怕的情景,
一個人睡可能導致嚴重的分離不安。
睡覺前也不要讓孩子接觸恐怖畫面。
8
孩子的膀胱比較小,
夜間難免要起來上廁所,
導致正常的睡眠受到影響。
爸爸媽媽晚上注意不要給孩子喝太多水,
也不要吃巧克力、糖果等甜食。
如果睡前孩子覺得餓,
可以吃一點點小點心,
有適當的飽腹感就可以,
避免吃太飽難以入睡。
9
3歲時,還有一些孩子有啃手指的習慣,
這可能是因為啃手指能產生慰藉感。
如果孩子是心理不安才吃手指,
不要強行糾正孩子的行為,
不要用訓斥或威脅的方式。
耐心和孩子溝通,
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這不是個好習慣,
并鼓勵孩子改掉。
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吃手指時,
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10
如果孩子是因為感到無聊而無意識地吃手指,
比如邊看電視邊吃,
那就盡量減少孩子獨處的時間,
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經常讓孩子使用手,
哪怕只是讓孩子看書時自己翻頁,
這些短時間的使用都可能
減少孩子啃自己手指的意識。
也可以讓孩子玩橡皮泥或沙子等,
不要往手指上抹苦藥,
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可能會讓爸爸媽媽心焦又惱火,
但在糾正孩子的時候,
千萬不要發脾氣,
更不要有打罵的行為,
而是用稱贊表揚來解決問題。
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一點點培養出來,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時,
一句表揚可能勝過幾十句嘮叨。
并且孩子出現失誤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家長不要過分期待和要求,
按照孩子的步伐適當給予幫助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