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盛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月光族,有的甚至利用信用卡提前消費,成為“負二代”,用下個月甚至下幾個月的工資去填上個月的欠款,為了的就是提前享受生活,假如遇到了疫情這種斷了收入的情況,一不小心還要回去啃老,那我們該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做一個理性聰明的消費者呢?家長們應該注意這兩件事。
教會孩子理性消費
一、讓孩子們分清“想要”和“需要”。
“需要”是滿足自己需要的吃穿住行的要求以及與自己經濟能力相匹配的消費,“想要”是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費需求。假如孩子提出想要買一個學習手機,父母給出的預算是2000元,那2000元以內的手機就是“需要”,超出2000元以外的手機就是“想要”,應當慎重考慮。
如果孩子非常想要買超出2000元的手機,那么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存錢,當孩子知道了需要想要之間的界限和需要為此付出的代價,他們也就更清楚自己該如何消費,等他們長大有了自己的存款時,再面對消費的時候,他們就會心里盤算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變得節制,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還會設定目標去存錢。
教會孩子理性消費
二、樹立好父母的榜樣。
父母在平時的消費中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孩子,父母首先不能成為一個花錢大手大腳,隨意揮霍金錢的榜樣。1、平時消費時,可以向孩子展示一些聰明的消費技巧,例如關注超市打折的信息,花更少的錢買同樣的東西,這不失為一種聰明的消費;2、多鼓勵孩子節儉,鼓勵節儉絕不是鼓吹小氣摳門,而是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把錢用在刀刃山;3、可以參考《反溺愛》書中說的案例,減少浪費,看看有沒有可以重復使用的,可回收再生的東西利用起來,比如喝完飲料的瓶子可以用來制作灑水壺,穿不了的舊衣服可以送給別人使用等等,只要開動腦筋,生活中可以減少大部分浪費。
教會孩子理性消費
今天我們講了如何教孩子理性消費,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家長應做到兩件事,一是教孩子學會分清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二是家長應自己做好榜樣,養成節儉環保的習慣,從而影響孩子,建立孩子的正確消費觀。
有很多家長其實挺怕孩子受苦的,自己雖然不是特別富有,但是滿足孩子的要求還是綽綽有余,有時候就會造成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甚至歪曲孩子對金錢的想法,讓孩子覺得只要有錢就能實現一切愿望,還有的家長因為家里條件較好,更是對孩子寵愛有加,零花錢隨便給,養成孩子的拜金主義,下一期我們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怎樣避免孩子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