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該怎樣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呢?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
一、從小抓起,注重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英國教育家洛克曾經說過,一切教育都可歸結為養(yǎng)成兒童的良好習慣。我國古代也早有習慣成自然的說法,由此可見,從小就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九七八年,當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的時候,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認為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fā)蒼蒼的科學家竟然說在幼兒園。記者又問,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呢?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細的觀察大自然。各位老師,你們是否覺得這位老人回答的太簡單了?其實細細分析卻非常有道理。比如東西放整齊這個好習慣就會給醫(yī)生帶來高效率,一切用品放置了井然有序,想找一本書,想找一個用品,隨手拿來,不會多浪費一秒鐘,效率自然是高的。每天如此,每年如此,人生這部汽車肯定會跑在眾人之前呀,從而達到諾貝爾的目標。對科學家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兒時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平時的工作中啊,我經常會遇到很多無助的爸爸媽媽,他們面臨自己養(yǎng)大的孩子,卻突然發(fā)現非常的陌生和可怕。曾經那么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特別的冷漠,父母發(fā)現對孩子失控的時候,愛已過,恨不行,罵無用。當他們無奈地說出孩子的種種問題時,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為時已晚。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大家看有這么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等于后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這足以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孩提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最為牢固,這種影響貫穿一個人的一生。研究表明,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都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幼兒期和童年期尤為關鍵。因此在習慣的培養(yǎng)中,我們應該抓住兒童身心發(fā)展中的這些規(guī)律和特點。在兒童素質和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通過教育和訓練,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是在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時候啊。很多家長容易出現以下兩個誤區(qū)。誤區(qū)一、樹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長.這是某些父母的口頭禪,他們認為孩子身上的毛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的會消失。所以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不用嚴格管教,順其自然,等孩子長大成人后,自動就會懂得辨別是非,成為一個品德良好、受人歡迎的人了。事實果真如此嗎?一個男孩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喜歡跟小朋友打架,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吃虧挺好的,不以為然。到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偷家里的錢,可父母認為又沒偷別人的。所以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一頓了事。到了初中,孩子就開始和一些社會青年混在一起,抽煙、喝酒、打群架,最后進了派出所,這時候家長才追悔莫及,但為時已晚。所以樹大自然直這句俗語看似有道理,實則是謬論呀。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如果對樹木不加修剪,讓其自然生長,通常這樣的樹木會亂枝橫生,既長不高也長不直。如果你想要這棵樹長得又高又直又有用,那么我們一定要在這棵樹還是小樹苗的時候,就要經常給它澆水,按時施肥、修枝、剪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收獲到一顆真正實用的木材。萬物相通,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誤區(qū)二、拔苗助長有的父母啊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的確是太重要了,因此就特別心急,根本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年齡特點,在一切為了孩子好的心態(tài)下,給孩子提出了很多的過多的要求,總希望能一下子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具有所有好習慣的人。所以在這種心態(tài)的支配下,這種父母往往特別焦慮,一會讓孩子做這個,一會讓孩子做那個。其實這種做法非但不能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還有可能引起孩子的抵觸、反感情緒,導致拔苗助長的不良后果。
其實很多習慣之間不能機械地用年齡劃分開,比如幾歲到幾歲培養(yǎng)學習習慣,幾歲到幾歲培養(yǎng)做人習慣,只能說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在不同年齡階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的水平層次上要有差異。比如我們要培養(yǎng)一個人做事有始有終這個習慣。那么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只要求孩子在玩的時候自己能把玩具拿出來,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就可以了。到了小學階段呢,我們就要求他們做作業(yè)的時候要認真仔細,寫完以后想自己檢查。自己收拾好書本才能出去玩。而到了中學以后,我們就應該要求孩子遇到困難千萬不要退縮,做任何事一定要堅持到底。大家看,從自己收玩具到做事堅持到底,有了這樣一個比較細致的要求和層次,培養(yǎng)起來就比較容易進行,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有始有終、堅持到底的精神品質就會長在這個孩子的心里。無論學習和工作,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都會想到這幾個字,從而堅定孩子的信念。再比如說,給孩子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在小學一到三年級,我們只要求孩子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到了四到六年級,同樣是養(yǎng)成思考的好習慣,我們就要求孩子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猜測,發(fā)展孩子初步的合情的推理能力。那么孩子到了初中年齡階段,我們就要求孩子收集、選擇、處理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斷和大膽的猜測。從這三個階段來看,同一個習慣在內容、水平、要求上都有不同,很明顯我們的要求是越來越高越來越高的,所以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循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規(guī)律,按照科學的方法,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地進行。
二、上行下效,注重榜樣示范、引領。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習慣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習慣,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習慣是教育的結果。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里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很多年的習慣了。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吻別了妻兒。又徑直走向酒館。沒走多遠,他突然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后面,他一轉身,發(fā)現不滿八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的腳印,并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孩子的話讓他為之一振,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那怎么可以呢?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這個故事讓我們清楚地明白,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多的時候會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具有特別強的模仿能力,我們大人的每一個舉動,小孩都會看在眼里,無意間就會去模仿。所以父母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做好自己,以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來給孩子言傳身教,當好孩子的正面教材。比如看見一個飲料瓶被扔在大街上,我們做父母的走過去將其扔在垃圾桶,那么孩子下次遇見一定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將飲料瓶扔進垃圾垃圾桶里。
在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的人生經驗、身心修養(yǎng)、平時的為人處世都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同時也決定著父母的教育水準。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與家庭教育,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比如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哎呀我們說了無數讀書的好處啊,可是孩子就是不愛看,是怎么辦呢?其實說教對于當下的孩子來說基本沒有任何意義,孩子更相信看到的、感受到的,家長自身如何做的?我們試想一下,晚飯后,做家長的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麻將,再或者是長時間盯著手機,自己從來不讀書,你說孩子會坐在一旁安靜的讀書嗎?換位思考一下,別說孩子。這樣的大環(huán)境,成年人想要沉下心來讀個書都不容易啊。讀書是需要氛圍的,特別是在讀書習慣有待養(yǎng)成的時候。我們再試想一下,如果晚飯后,父母能抽出時間來和孩子一起圍坐在桌前,手捧圖書,暢游書海,這該是多么溫馨、浪漫的一件事兒啊。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熏陶,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那么孩子一定能夠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
三、愛有尺度,注重規(guī)則意識的樹立。前一段時間有一則新聞引起了廣泛的熱議。一個四年級,身高一米四,可以稱為大熊孩子。孩子從背后猛推已經懷孕四個多月的孕婦,險些造成孕婦流產。更讓人氣憤的是,當問及原因,孩子卻毫不在乎。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它會不會流產,簡直難以置信,一個四年級的孩子竟做出如此瘋狂的行為,說出如此冷漠的話。但是我們再聽聽孩子奶奶的反應,他還是一個孩子,你能給孩子計較什么呢?大家是不是立馬頓悟了熊孩子是如何養(yǎng)成的?一句他還是個孩子,不知毀掉了多少孩子。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父母必須為孩子制定合理的規(guī)則,立出合理的界限,這是將孩子培養(yǎng)成大氣的關鍵之一。為什么呢?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從被控制中發(fā)展出來的,孩子需要把父母對自己的要求轉化為自我要求,才能獲得自控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孩子行為的控制則由外部轉移到內部。換句話說,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的規(guī)范,會形成他對自己的規(guī)范。
有兩個孩子同時跟父母去拜訪朋友,在吃飯的時候呢,一個孩子就能夠非常安靜的坐在餐桌旁等大人。開始夾菜,他才拿起筷子,吃完飯以后說一聲再起身。而另一個孩子剛坐下就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螃蟹,伸手就去抓了一個,他媽媽覺得也很尷尬,伸手就去制止,卻不曾想打翻了乘飲料的杯子。從這里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第一個孩子在家里一定被父母一直要求這么做,養(yǎng)成了文明、禮貌的好習慣。而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呢,一定沒有給他制定這方面的規(guī)則。其實父母從小告訴孩子是非對錯,有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這些至關重要。不要擔心孩子會因為規(guī)則的界限和約束感到壓抑,為孩子立規(guī)則、定界線是我們做父母的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給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必須掌握的關鍵點。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媽媽,如果我把枕頭弄的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薄皨寢?,但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贝蠹铱?,阿力的媽媽不厭其煩地對孩子保證,我永遠愛你。但同時也告訴孩子自己的原則,那就是你必須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覺得我們就要像阿力的媽媽一樣,無條件愛著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讓孩子遵守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這樣你的孩子將來做人、做事才能有規(guī)矩,才能成為一個國家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