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網訊(通訊員趙紀邦 張軼霞)“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幼兒園階段是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階段。對幼兒的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也需要聯合家長與社會,共同完成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的工作。多方力量形成合力,讓幼兒在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不至于感到矛盾。幼兒教師要加強自身能力修養,做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榜樣。
在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中,特別要注重言傳身教的作用
(教師的發言稿、教研筆記)
親其師,信其道,老師怎么做,幼兒往往也會照樣學。所以對于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不僅要落實在口頭上,更要從行動上給幼兒樹立榜樣。如果幼兒教師在平時教育幼兒的時候,說的頭頭是道,而在自己的行動上卻完全相反,幼兒可能在內心中就會感覺到非常的困惑,就不知道在遇到同樣情景的時候,自己到底該怎么辦,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教師對幼兒開展的行為習慣教育是失敗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申建玲老師說)
利用第一印象的積極作用,塑造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了。
幼兒的生活經驗比較缺乏,正是因為如此,在他們接觸這個社會的時候,第一次的經歷往往讓他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從記憶的持久度上來講,持續時間也非常的久遠。所以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的訓練中,要特別注重第一次對他們的影響作用。所以再讓幼兒,第一次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教師就要耐心的講解,并做好示范,保證幼兒第一次就能做得非常好。那么,在以后幼兒出現了相同的行為表現時,教師只需要通過鼓勵的方式加以強化就可以了。(李紅麗教師說)
聯合家長與社會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與老師接觸的時間較多以外,其次就是與家長。或許幼兒與家長接觸的時間要更多。家長和老師在幼兒園行為習慣塑造方面的要求要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話,會給幼兒造成困擾。孩子在幼兒園一個樣,在家一個樣,這樣,不利于孩子習慣的養成。幼兒習慣的形成鏈,就會被家長的暗示、默許所打斷,而沒有形成一致性、一貫性、持續性。所以為了避免家園不一致所帶來了負面影響,教師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特別注重與家長的溝通,在培養幼兒行為習慣方面,教師要與家長溝通自己的理念,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余紅琴老師說)
老師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表揚,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大大的提高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我每一天從孩子入園開始就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孩子,細致地找到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比如我會評選出一天之中的小明星,孩子們為了這個榮譽稱號都表現得棒棒的。還有就是相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說法。如“你來打掃衛生”和“你們和老師一起打掃衛生,怎么樣?”我想孩子會更喜歡后面一句。有的時候同樣的事情用兩種不同的語氣來表達也會給我們帶來兩種不同的效果。所以平時真的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充分調動起來。(王圓老師說)
(教研掠影)
在幼兒園教學中,對于幼兒進行行為習慣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這項工作的順利完成,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的共同配合。教師在開展行為習慣塑造活動時,要征得家長的支持,這樣才能使得教育的效果真正發揮出來。(張軼霞園長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