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抑郁癥狀為主的雙相情感障礙病人,往往沮喪悲觀、對事物喪失興趣和愉悅感,伴有精力減退、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有反應慢、學習困難和力不從心等表現,常常被誤診為抑郁癥。從研究數據來看,超過1/2的患者在首次就診時被誤診為抑郁癥,超過1/3的患者需要多年病史才得以確診。
以躁狂癥狀為主的雙相情感障礙病人,其臨床表現則恰恰相反。在躁狂發作期,患者常常表現為情緒高漲、亢奮至極、精力充沛、自我夸大、行為輕浮、慷慨大方、揮霍錢財。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不能堅持,往往是虎頭蛇尾,最終一事無成。
雙相情感障礙病人的抑郁和躁狂表現,經常交替出現,具有多變的癥狀特點,這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治療效果也時好時壞。特別是,這種疾病需要采用多種抗精神病藥物聯合治療,并且隨著患者的病情變化,其藥物也要隨之更改,這增加了藥物調整的難度。多種藥物的長期使用或者嚴重副作用,讓患者難以堅持或者拒絕服藥。
很多人問,對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只能堅持藥物治療嗎?這是唯一治療途徑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對于嚴重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或者藥物副作用明顯,其病情已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其家屬可以考慮讓患者接受“立體定向神經調控” 手術治療!這種微創手術治療,可以同時消除抑郁和躁狂癥狀,讓患者獲得臨床治愈。
案例一則
患者小曾,男性,34歲。患雙相情感障礙12年。他大學畢業時,在女友分手和就業壓力的雙重影響下,逐漸出現抑郁癥狀,表現為沮喪悲觀,不愿與人接觸,對工作喪失興趣和愉悅感,也沒有食欲,少語少動。
家里人認為小曾是心情不好,便帶他去日本旅游了幾天,癥狀略有好轉。2個月后,小曾的心情如“艷陽高照”,變得樂觀開朗,思維活躍,做事干勁十足,精力充沛。家屬認為,小曾徹底從過去陰影中走出來了。但好景不長,1個月后,小曾又回到了心情抑郁的狀態,也不想工作了,覺得做什么都沒有心情。家人帶小曾去醫院就診,診斷為“抑郁癥”并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等。他連續吃了1年多藥物,抑郁癥狀略有好轉,但是逐漸出現肥胖,肝腎功能異常等。
自患病的10多年來,小曾的精神癥狀呈現雙相表現,有時情緒低落、話少、沮喪、無望和內疚感;有時情緒高漲、說話交流滔滔不絕、揮霍無度,表現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盡管一直服藥治療,但治療效果欠佳,患者十分痛苦。
2016年7月,在病友家屬介紹下,小曾由家屬陪同來到我院住院治療,目的是接受手術治療。
住院后評估:患者有情緒低落、話少、沮喪、無望和內疚感、曾有自殺行為,內心充滿悲觀無助,無法集中注意力或作決定。偶有睡眠少、精力充沛,愛管閑事、感到富有創意和自信。曾貸款創業,但3次創業均失敗。患者符合雙相情感障礙診斷,有手術適應癥,無手術禁忌癥。
針對小曾的臨床癥狀特點,功能神經科手術專家在術前制定了手術計劃。手術當天,在醫院麻醉科、影像科、手術室等多學科的密切協助下,功能神經科專家給小曾在全麻下安裝了立體定向頭架,做了頭顱CT軸位薄層掃描,然后將MRI、DTI及CT數據,輸入計算機手術定位計劃系統,進行CT、MRI及DTI等圖像融合(圖1)。根據他的核心癥狀,鎖定手術靶點,獲取三維坐標數據,同時計算了最佳手術路徑,手術進行約4小時(圖2)。手術完成后,小曾被轉至ICU觀察一夜。
術后第2天,小曾生命體征平穩,問答切題,從ICU轉至功能神經科病房。術后第5天,患者神志清楚,睡眠好、精神狀態好,以前的精神癥狀已消失。他開始在醫院走廊做行走康復鍛煉。術后患者的突出表現是情緒穩定、心情開朗、對過去異常行為有了正確認識。
術后至今已隨訪四年余。現在的小曾,是當地某企業經理。術后回家3個月后,他重新上班,經過自己踏實工作,逐步獲得提升。據他本人描述,他現在情緒穩定,沒有了以前那種抑郁癥狀,也沒有出現那種異常興奮的情況。現在,他對生活充滿幸福和信任,這促使他更加努力工作和上進。
研究認為,對于藥物療效不佳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來說,如果選擇微創手術治療,有助于直接去除導致抑郁和躁狂的異常腦內病灶,讓患者快速穩定和改善病情,從而實現治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