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很多人都在抱怨,讀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也聽了不少講座課,但是還是教育不好孩子,中國人講究家和萬事興,從家里教育孩子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父母和孩子必然會有代溝,溝通起來常常有分歧,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少年的兒女和中年的父母之間隔著將近30年的代溝,30年里,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很多事情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常言道的一些老理也不符合實際了.

父母要想和會和孩子溝通就要謹記一個字"害",害字由寶蓋頭開始,說的是家門底下的事情,害字就是傷從家起,而下面孩子的下面是一個口字,說明禍從口出.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管不好的話,就會傷害到孩子,盡管父母的語言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未必會領情.

父母對孩子滿懷愛意就要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往往父母的愛沖口而出的時候變成了責罵,在古代父母責備孩子有七個前提是不能輕易開口的.

第一 對眾不責. 現在教育觀點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孩子做錯事了事情,家長要從人后提點,而不能劈頭蓋臉當眾責備.

第二 愧悔不責. 孩子做錯事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錯誤,父母應該做到因勢利導,知恥近乎勇,不能再繼續批評.

第三 暮夜不責. 孩子臨睡覺家長不能批評孩子,別讓孩子抽抽搭搭,眼淚濕了半邊枕頭,別讓孩子郁悶睡覺,這種郁悶很容易造成孩子出現生理疾病.

第四 正飲食不責. 這一條和暮夜不責是一個道理,人吃飯睡覺是分不開的,睡覺的時候受委屈不好,同樣吃飯的時候受委屈也不好.

第五 正歡慶不責. 逢年過節大家都高高興興,孩子就算是失禮了 犯錯了也要給孩子一個臺階,千萬不要在大家歡樂的氛圍中去責備孩子.

第六 正悲憂不責. 孩子不管是犯了錯 還是因為壓力大, 這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七 疾病不責. 疾病的痛苦會讓一個人各位的脆弱和悲傷,生病其實是一個負能量的狀態,有時候孩子人性 撒嬌,無非是讓父母多關心一下自己,所以這個時候不能責備孩子.
每一個體都是獨立的,在親密的關系,親近的人面前,其實也都有對個體的體諒,父母一定要記住在酌情合適的情況下選擇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會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