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建立心理檔案,作為一堂健康課,是深圳市統籌規劃的必修課,落實的主要是“三校一校一社協同”的工作思路,并具有現實與個性。針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課,引導他們學會反思、學會發現、學會放松、學會化解。通過以“人和事”“事件”為主題的活動,建立學生“生命夢想”“集體情懷”“良好交往”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積極的心理狀態、健康的思維方式來實現自我的成長。
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們精心備課、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參加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孩子在活動中找到快樂,讓更多的孩子在活動中得到成長,讓更多的孩子在活動中得到鍛煉,讓老師們的身體素質過硬、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身心健康,在活動中發揮出自己的應有的作用,讓老師們在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活動中,老師們精心設計了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游戲,讓學生能夠在游戲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是在活動中,一些活動設計者為了吸引學生的參與感,會有意無意地進行一些妨礙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活動。比如在活動過程中突然取消活動,讓學生感到不被信任,刻板教學,用很難聽進去的語言去嘲笑和否定他,使他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同樣應該有所注意。
首先,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給自己的孩子過多的學習壓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當孩子出現厭學的情緒時,首先要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的原因,是學習壓力太大了,還是不喜歡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找出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然后才能進行有效的引導。
其次,要有信心,不能盲目攀比。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更好的發展空間。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要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多給孩子鼓勵,增加孩子的信心。
最后,要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有些家長總是患得患失,怕孩子比別人差,所以常常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就會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其實孩子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夸贊而已,沒有一個孩子會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家長如果經常這么說,孩子就會陷入自我否定,就會放棄自己,甚至會破罐子破摔,干脆就不學了,破罐子破摔就成了他們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家長這樣做,讓孩子更好的發展,那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然而家長會一直壓在孩子身上,無論孩子是不是取得了好成績,家長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所以孩子總是被否定,慢慢的變得自卑,即使自己已經很優秀了,家長的這種言語還一直在耳邊嘮叨,說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感覺很煩,甚至故意和家長對著干,以此來發泄情緒。
其次,孩子雖然很優秀但是過分的追求完美。
家長如果經常在孩子的表現中,否定孩子,并且在言語中貶低孩子,那么孩子便會陷入焦慮,久而久之孩子內心會漸漸的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不行,不值得被愛,更加不敢表現自己。
最后,家長經常否定孩子,那么孩子在自卑的同時,也會有一個潛在的弊端。就是會自我否定自己,認為自己真的很差,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會變得自卑,就會更加的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的人。
第四,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
在我們身邊,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批評孩子,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很差,什么都做不好,連交際能力也會漸漸的減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在學校里面,孩子就是對很多事情都不感興趣,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其他方面,甚至是在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總是表現出一種毫不在意的狀態。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差生”心態,會讓孩子變得孤僻、自卑,而這些差生的表現都是讓父母擔心、緊張的,比如,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學校里不合群,但是回到家卻和個子一樣,變得沉默寡言。
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往往會給自己制定一個小目標,并且朝著目標不斷地努力,不懂得過程中的堅持與付出。
有的時候,一個小目標、小目標往往就能夠支撐孩子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而這些目標在孩子的人生歷程中都很難實現。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在對未來有所期盼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有的時候要有“閱歷”,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永遠學習。
3.不要為孩子報興趣班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就是讓孩子多學才藝,多學知識,提高孩子的素質,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