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意思是,孩子長大了,開始變得叛逆,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
我說的叛逆不是對父母不滿意,而是對于父母不滿意。
首先,叛逆的具體表現為: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1.故意唱反調,唱反調,不理睬父母。
2.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
3.總是我行我素,固執地認為別人都得按我說的去做。
4.討厭被命令,和父母對著干。
5.喜歡說不,否則就哭鬧不止。
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被稱為“權力之爭”。
“權力之爭”是什么呢?“你”、“你”、“他”就是兩種狀態,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通過對方的反應,來判斷事情的對錯;另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感受,不關注別人的需要。
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權力之爭”,就會從心理上開始。
孩子認為自己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情,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態度。
另一種情況,則是父母沒有真正尊重孩子的選擇,比如孩子想學畫畫,而父母卻覺得畫畫浪費時間,因為怕孩子學習累,影響了學習。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信任程度。
也是讓孩子不再愿意聽話的關鍵,如果父母都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選擇,那么孩子更不會主動去學習。
04
真正的愛孩子,就要允許他不聽話
有句話說:“沒有父母會不愿意聽孩子的話”。
“不聽話”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給的不夠信任,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父母要學會信任孩子,用這種愛去滋養孩子的內心,用這種愛去支持孩子。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孩子那么小,他能懂什么?”
其實,孩子跟父母是非常親密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我們卻因為擔心孩子,不允許孩子有這樣的自己的想法,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種行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會讓孩子感到痛苦。
雖然,我們不希望孩子變成這樣,但是,我們的擔心是有必要的。
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孩子就是力量。
詛咒敏感期是孩子從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意味著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
來源于美國教育家、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的著作《“兒童情緒心理學”: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一書中提到:
“孩子的感受和行為不是我們以為的,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是由我們對他的認知決定的。”
當我們對孩子說“你別哭了”的時候,不僅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孩子的負面情緒,從而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故意與父母對著干。
我自己小時候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比如做錯事就大哭大鬧,我就會立刻沖著她大喊大叫:“不許哭!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當時以為可以通過這些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哭泣。
結果換來的是,孩子在我的一次次吼叫中越來越膽小懦弱,不敢與人交流,甚至當他嚎啕大哭時,我會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
可是,當我不再吼叫的時候,孩子變得害怕內向,害怕與人交流,不喜歡社交,慢慢地就失去了與人交流的能力。
吼叫可能在短期內可以遏制住孩子的某些行為,但長此以往,這種行為會在孩子的性格養成里留下永久性的陰影。
如何減少吼叫
1、控制情緒
發脾氣不等于罵孩子,這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我是有情緒的人,別人會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很生氣。
所以,當你面對孩子犯錯時,先穩定住自己的情緒,不要用粗暴的語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這樣做,不但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孩子出現逆反心理。
當然,父母要記住這一點,對孩子溫柔一點,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多一點寬容。
父母一定要記住,對于孩子的教育,你一次次地說教,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叛逆,而且,還會讓孩子一個都不愿意聽。
所以,孩子犯錯,在所難免,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3點,你的孩子或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
孩子為什么會犯同樣的錯誤呢?
一、年齡小、自控力差,好奇心重,思維能力還不強,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訓斥、打罵,甚至是拳打腳踢。
雖然,父母覺得棍棒之下出孝子,很有效,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反而更加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二、孩子犯錯誤,最好的解決辦法,應該是讓孩子明白這是正常的、正常的,知錯就改。
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故事,她在參加中考后,以優秀的成績考入省重點高中,但是因為和男同學在一起玩,一時沖動犯了錯誤,結果被老師訓斥了幾句,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