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3月2日電 (記者魯婧)“雙減”背景下,美育何為?3月1日,人民網研究院邀請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勤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蔡勁松,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美術教研室主任陶濤,北京市東直門中學校長熊勁,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副校長范汝梅等專家,圍繞“雙減”背景下的學校美育發展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文藝能浸潤心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提高人的綜合素養,成就更多通識之才。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要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今年3月1日,人民網全國兩會調查結果顯示,教育改革位列十大熱詞第七位。當前,校園美育工作在國家整體教育規劃中越來越受重視,做好美育等教育工作,是民之所盼,也是眾之所向。
避免用功利手段推動美育
美育面向人人 處處都是美育課堂
在走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過程中,需要美育賦能,提高審美素養、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高洪認為,美育教育面向人人,要發揮好四個維度的作用。但是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先明確美育不等同于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確切地來說是美育的重要載體”?;谒囆g的審美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手段,在培養通識之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洪強調,應倡導正確的美育理念,學校在實踐過程中,要厘清認識,避免用功利手段推動美育。
針對學校美育建設,高洪認為,應因地制宜開足開齊美育課程,在鑒賞、體驗過程中完成美育培養。講求課程美育,學校各門課程里面都蘊含著與美育相關的教育內容。校園中環境之美、言行之美、氛圍之美,還有友愛之美、和諧之美、崇高之美都是美育的重要載體。班集體、社團、學生會等學校集體活動,也處處都是美育的課堂。
在新技術時代,美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不容忽視。蔡勁松認為,應進一步厘清美育新的內涵,構建美育大的格局,拓展美育新的境界,單純的藝術門類技能水平不能被片面延伸為衡量美育水平的標準。
在蔡勁松看來,美育應是非功利的教育,其內核就是塑造美好心靈。在“雙減”思維下,美育不僅與學校教育、課堂教育相關,也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包括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密切關聯。學校美育和社會教育的協同融合發展,是美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
不能把美育成效和升學考評片面掛鉤
基于美的初心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鄭勤硯在少兒美術教育研究與實踐領域成果頗豐,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對少兒美育有著明確的認知,在她看來,孩子們一顆單純的心、老師高超的問題式導入和深入的審美式教學方法,可以完成一場高效的美育課堂。通過十多個偏遠地區的美育項目實踐,鄭勤硯認為,要重申初心精神,學校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真正好的藝術教育課堂,應帶來平實、樸素的美感,從心靈深處喚醒學生充滿童真和智慧的心靈,喚醒對世界、人性美的感悟。
對此,蔡勁松有著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應基于美的初心,建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為核心的新時代美育價值共識,把美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完善美育的評價治理體系。要營造一種更加良好的美育生態體系,而不是把美育的成效考核和升學考評的業績片面地掛鉤。
“雙減”背景下,藝術類培訓屬于“非學科”,越來越受到關注。相關美術學科、美育學科在提質增效,優化課堂學習方面下功夫。陶濤介紹,在美育課堂中學生和老師創新創意激發活力,從技能逐漸轉向核心素養培養,向社會美育轉型??瓶泼烙?、人人美育,小學、中學、大學,鄉村、城市……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逐漸實現美育融合和美育全覆蓋。與此同時,陶濤強調,健全評價測試體系是美育工作的關鍵。
“美育已經遠遠超越了學校的范疇,滲透在生活、創作中,造就了終身美育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向美而行,做最美的自己。”陶濤說。
基礎教育中不能單純技術化衡量美育
在基礎教育中 美育應潤物無聲
結合基礎教育的美育實踐,熊勁談了自己的看法?!半p減”背景下,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為美育提供了機會?!皢拘选薄包c燃”“綻放”是在學校美育實踐中提倡的。熊勁介紹,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載體,但不是美育的全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目前只有音樂和美術有國家課程標準,還沒有中小學美育指導綱要等,美育在基礎教育中的發展,還有一段路要走。除此之外,還要關注藝術教育功利化、技術化、空洞化等問題,這些都是美育在基礎教育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熊勁認為,美育不能窄化在幾個課程之上,或者表演、舞蹈等藝術門類中,美育是一個場域,要構建中小學的美育場域效應,讓學生身臨其境,啟發對美的向往。這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
基礎教育中的美育實踐,同樣是范汝梅面臨的課題。在她看來,美育不只是藝術老師的責任,應是全社會、各學科領域都應該關注的。受益于學校本身的人文環境,范汝梅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科建設為要,凸顯和諧文化精神的深層培育,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夯實基礎。
范汝梅認為,在基礎教育中,國家課程承載的是基礎中的基礎,彰顯的是核心中的核心,在國家課程的實施當中,強調和諧的美這種價值取向要蘊含在每一個藝術教育的細節當中,致力于在興趣激發與審美喚醒中厚實積淀學生成長的和諧底色。通過藝術教育這個美育載體,有助于推動學生涵養完整的人格,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補足藝術教育的短板,學校應建立完整的藝術教育教學體系。近年來,從高校到中小學校園,藝術展演等社團活動常展常新,傳遞出美育的人文關懷,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人民網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表示,人民網不僅要大力傳播美育工作的好理念、好經驗、好做法,也希望發揮媒體優勢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為美育發展盡心出力,比如利用人民網“靈境﹒人民藝術館”等新平臺、新技術為學校美育、社會美育服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