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妍容你好:
初二的兒子突然說,自己想生一次病,這樣就可以不上學,也不用寫作業。
以前有過生病請假的情況,可這次想主動生病,是不是厭學了?
還有一個周就要期末考試了,萬一落下功課,考不好怎么辦?

寶媽好:
通過你的只字片語,我看到了一個有責任心,同時又很辛苦的孩子。
時刻把學習和作業裝在心里的孩子,生病是給請假一個合理化的解釋,想通過生病來舒緩自己的學習壓力。
給予三點建議:
1. 接納并理解孩子
“換位思考”是一個人際關系轉化器。把自己換成那個整天上學,學學學、考考考面對學習壓力的孩子,是不是也會有想歇一歇的時候。
我們成年人是不是也會有不想上班的時候?
我們把孩子的話,不帶情緒和主觀評判的復述一遍,被傾聽就是一種療愈。
“孩子,你是不是感覺有點累了?想休息幾天?,那樣還可以不用寫作業,是嗎?”在接納和理解的前提下,孩子的心情會舒緩一半。
2. 給出合理建議
(1)告訴孩子,如果想休息,不生病也可以,媽媽也會有不想上班的時候,所以不非得用生病這么大的代價;
(2)還有一個周就要期末考試了,如果考試前請假,會不會耽誤復習?或者考試完了之后,不學新的知識的時候,請假休息一下,是不是也是很好的選擇?
3. 把選擇權給孩子
無論你的建議多么的合情合理,但是最后的選擇權歸還給孩子。
因為選擇代表著自由和責任。孩子既有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自由抉擇,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是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有的樣子。
最后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孩子考試前休息了幾天,一定會考不好嗎?這是真的嗎?”
有時候讓孩子感受到愛其實很簡單,只需要理解他就足夠了。
我是禪心妍容,兩個孩子的媽媽、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師。6年來專注家庭關系成長之路,4年心理咨詢。愿和大家共同成長,安心地走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不慌張、不急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