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小學兒童的能力(家長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上小學以后,很多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會學和學習效果問題,特別是關心如何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這些所謂孩子的學習技能、策略就是心理學所講的學習能力問題,即學會學習。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首先是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是兒童心智發(fā)展中四大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再次才是認知能力。四大核心能力包括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覺知、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別角色;人際關系能力,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社會適應,生活自理、合作與分享、沖突化解、直面欺凌;情緒管理,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jié)。
無論家長,還是教師要重視對兒童心智發(fā)展中四大核心能力16項關鍵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例如,自我控制的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

1. 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哪些?
如何讓孩子學會學習?與孩子的學習能力緊密相關。
有些家長可能將孩子的學習能力與智力對等,以為學習能力就是智力,這是對學習能力認識的誤區(qū)。
實際上,智力僅僅是學習能力的一種組成部分。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的能力這個概念,我們所說的能力,是指一個人能夠順利、有效完成某種活動 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能力又被我們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學習能力是能力的一部分,智力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學習能力是人的所有能力的基礎,其他能力都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所以我們說學習能力是孩子學會學習、會學習的基礎。
那么,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哪些呢?
心理學家把人的學習能力分為一般學習能力和核心學習能力。一般學習能力包括學習注意力、學習成就感、自信力、思維靈活度、獨立性和反思力。核心學習能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操作能力、運算能力、聽力和視力、問題解決力、意志力(意志品質)。
心理學家認為,在所有這些能力中,注意力和意志力是最根本的能力,是影響孩子學習效果好壞、學習成績提升的核心因素;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
2.注意力為什么如此重要?
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我們做任何事情,看、聽、觸摸、思考等心理活動,是不是都離不開注意力?注意力,是不是我們的大腦進行感知、學習、思維等認知活動的基本條件?正因為有了注意力,我們才能集中精力去認真地感知事物、清晰的觀察事物、深入地思考問題,而不被其他因素干擾。各位,想想一下,如果沒有注意力,我們的各種智力因素、學習能力因素——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將無法的大送支持而不能進行,更不要取得效果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動都和注意力聯(lián)系在一起。
因此,我的理解,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要從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品質開始。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注意力品質呢?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注意力貫穿于人的所有的活動之中。注意的過程,決定我們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假如把我們的大腦比喻為一臺電視機的話,注意就是對電視節(jié)目進行選擇的過程。
注意力品質包括注意的穩(wěn)定性、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轉移。而在這四個注意力品質當中,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又是核心。所以,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品質時,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注意力的專注,即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家長要嬰兒期(0—3歲)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的穩(wěn)定性,第一孩子在觀察、做事時,不要去打擾他,孩子在看畫書、玩游戲時不擾動他,讓他沉浸其中。第二,孩子做事、觀察事物時,有時大人認為“不對”,也不要說、指責、批評孩子;第三,家長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注意力穩(wěn)定的時間,例如,5—6歲的孩子,注意保持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7—10歲的孩子,注意保持時間大約15分鐘左右;10—12歲的孩子,注意保持時間在25分鐘左右;12歲以上的孩子,注意保持時間在30分鐘左右。
各位家長,可以先從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的穩(wěn)定性開始。當然,孩子的注意穩(wěn)定性培養(yǎng)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家長要注意從孩子嬰幼兒時就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制定好規(guī)矩,設定好界限。我常常遇到孩子已經(jīng)上小學或初中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習慣不好、沒有規(guī)矩,學習方法不對等等,問我怎么辦?可以糾正,但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有所改變。
一個習慣、一個行為一旦養(yǎng)成,已經(jīng)內(nèi)化到這個人的心理行為之中,要想改變,就是消減,如同割肉般痛苦,你想想,他愿意讓你矯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