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不管,長大后又管(孩子越大越難管教)
做老師的小姑子,意味深長地對我說:“請你一定要記住,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不舍得教育孩子,從來不對孩子說“不”,到了孩子長大了,你就更加不敢對孩子說“不”了。那么,孩子小的時候,你不教育,孩子大了,你連教育的機會都沒有了。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我知道,小姑子對我說這話的意思。昨天晚上,老公陪著女兒做作業,可能是看到女兒做作業拖拉,有些題目教了幾次,還是不會做的原因,老公心里就著急,說話的語氣重了很多。女兒把筆一丟,跑去找我訴苦了。
我拉著女兒出來說了老公幾句,女兒還小呢,越好平心靜氣地教,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事情過后,我就當一件趣事分享給小姑子。結果,卻換來小姑子的這一番話。我個人覺得,小姑子有些小題大做了,這么小的一件事情,沒有必要說得那么嚴重。
不過,在孩子小的時候,有些事情,父母不能掉以輕心,覺得孩子還小,就不去管她。
孩子小的時候,正是他的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如果這個階段對孩子縱容,到了孩子長大,性格、習慣都養成的時候,再想去管,就很難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下面提到的這些行為、習慣,我們要去管。
1、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
孩子上學之后,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比如說,放學回家,就應該開始做作業,但是有些孩子,就是喜歡磨磨蹭蹭的,上個洗手間,然后這里摸摸,那里碰碰,熬到開飯時間。吃完飯后,又要休息一會,反正就是拖拖拉拉的。
孩子在兩、三歲之后,對時間就會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了。媽媽在這個時候,要開始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時間。比如說,現在是上午幾點鐘,我們要起床了;現在是中午幾點鐘,我們要吃午飯了等等。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時間和事件的關系對照,在孩子腦海中,就能對時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
到孩子再大一點了,就要跟孩子明確,制定規矩,做事情不能拖,到時間了就要做。這樣從小教育好孩子,養成做事不拖拉的好習慣。
2、不愛看書,不喜歡閱讀
孩子上小學后,就要接觸語文,而到了初中、高中,語文都是眾多學科里的重要學科。語文知識的積累,一方面是孩子努力的效果,而一方面,則是孩子長期閱讀的積累。
孩子從小就不愛看書,不喜歡閱讀,只希望孩子長大一點,懂事后會愛上閱讀,這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了。
父母就應該趁著孩子小的時候,花時間陪伴孩子去閱讀,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養成愛看書、愛閱讀的好習慣。
3、不尊敬老人,不愛家人
孩子自制力差,容易沖動。比如說,孩子看到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可能會發脾氣,指著爺爺、奶奶罵,甚至對爺爺和奶奶拳打腳踢。這樣的事情,我就見過幾次。
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尊敬老人,不愛家人的行為,父母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媽媽愛孩子,在我們看來就是人類的天性,而孩子愛家里的老人、愛父母,則是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教育了。
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愛家人,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當父母在孩子面前,尊敬長輩、關心老人,家庭和睦,孩子看到父母的表現,就會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寫在最后:我們謹記一點,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對孩子強硬的灌輸,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身體力行,給孩子看,才是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