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讓孩子吃苦(沒有遠見的父母沒有優秀的孩子)
前不久,13歲上大學,17歲讀研,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勸退的“東方神童”魏永康因病離世,年僅38歲。母親痛哭,都是自己害了他。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時隔多年,神童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家庭教育的思辨。
魏永康2歲識字,在媽媽的全力照顧下,學習上一路綠燈,小小年紀考上中科院研究生。
如此令人羨慕的少年英才,未來的科學棟梁,卻因沒有生活能力,導致疾病纏身;又因不能合理地安排學習和生活,被學校勸退。
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為后來的英年早逝埋下了隱患,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我們身邊也不乏許多這樣的例子。
閨蜜14歲的女兒從小奔走于各種興趣班,為節省時間,閨蜜一手包辦孩子的生活起居。現在已上初中的孩子從不做家務,作業拖拉,不懂感恩,親子關系緊張。
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現在看起來幾乎讓人無法忍受。
其實,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也要盡快成長,帶孩子盡早養成這幾個好習慣,將來的他一定會感謝現在的你。
01
教孩子清掃整理
懂得秩序,改變自我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每個人房間的模樣,就是內心的一個投射。
從小帶孩子一起掃屋洗衣,整理物品,可以讓孩子學會舍棄,懂得秩序,做事有條不紊。
一個雜亂不堪的家庭,難以養出有秩序,有條理的孩子。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告知人們,“斷,就是斷絕不必要的東西;舍,即舍去多余的廢物;離,即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很多人從這短短的幾句話中收益匪淺,雜亂無序的生活得到改觀。
其實我們早有《朱子家訓》中“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的先人典范,無論大人或者孩子,都可以從先人的智慧中掌握精髓,成為一生受用的寶藏。
清掃整理,可以說是最接地氣、成本最低,而且可以讓你短時間內獲得改變的一門技能。

02
和孩子一起做飯
自食其力,善待自己
常跟孩子一起做飯,享受一步一步有序的操作過程,品嘗勞動成果,潛移默化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算是最治愈的勞動了。
《麥咭小廚2》之《田野里的盛宴》中,孩子們學習劃船采藕、抓雞捉豬等高難度操作,辛苦獲得食材,直到制成美食,孩子們不但獲得了時間規劃、邏輯能力、動手能力的提升,更學會了體諒、感恩與擔當。
“民以食為天”,學會做飯,是一項必備的生活技能,也是提高孩子動手和統籌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還可以促進親子互動,培養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家人一起做飯,其樂融融,無論多么煩躁的情緒,多么沉重的壓力,都可以在精致的美食中獲得治愈。
教會孩子做飯,便是教會他如何謀生與謀愛。
在未來漫長的日子里,他可以自食其力,善待自己,不負生命。
03
陪孩子一起閱讀
飽讀詩書,智慧一生
一個人想要擁有智慧,最快的方法就是閱讀別人的經驗積累,一個愛讀書的人可以打破所有的自身限制,成就智慧一生。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戰勝北大博士,成功獲得冠軍的國民才女武亦姝,16歲就擁有2000多詩詞儲備量,網友熱贊“她滿足了我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這不得不歸功于父親的用心陪伴。
武亦姝小時也是個不愛學習的頑皮學生,為了讓孩子愛上學習,武爸每天下班回家都會關掉手機,陪孩子一起閱讀,從中找到孩子最感興趣的切入點。
堅持的結果是武亦姝文理兼修,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理科試驗班。
關掉手機,陪孩子閱讀。看似一個小小的舉動,有幾個家長能真正做到呢?武爸做到了,武亦姝成功了。
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新教改后大語文時代的來臨,閱讀素質已經成為中高考的硬性條件。沒有閱讀能力,在任何學科中想取得好成績都會難上加難。
閱讀習慣的養成,已經迫在眉睫。
父母愛讀書,家里有一定的圖書儲備,創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從孩子的興趣入手,親子共讀,等孩子真正投入其中,讀書自然就成了習慣,堅持下來,將成為生命的珍藏。
作家毛姆曾說“養成讀書的習慣,就如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既然如此,我們有什么理由不來閱讀呢?
04
帶孩子一起運動
身心健康,不怕挫折
有效的運動可以提高抗挫能力,強健體魄,讓人精力充沛,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奧運跳水冠軍田亮,非常注重女兒運動能力的培養,12歲的森碟已經可以輕松玩轉各項運動技能,在各項大賽中攬獎無數。小小年紀的森碟體型勻稱,體格健康,性格樂觀陽光,成為全方位的“運動超人”。
成功完成“中國最小年齡鐵人三項奧運標準挑戰賽”的金產界,從7歲開始接觸運動,斬獲成績的同時,更獲得了毅力、激情、抗壓力及健康的身體素質。
自從“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青少年的體育發展在各地教育中被提上頭條,體育在中高考中逐漸成為主科。
學會運動,熱愛運動,能夠給到孩子的絕不僅僅是中、高考加分,更多的還有積極的心理狀態、韌性堅強的生活態度,以及“千金難買”的健康身體。
達芬奇說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快樂的生活,要用健康的身體去享受;幸福的感覺,要用健康的心態去體會。
適當的運動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創造更好的生活。
05
帶孩子田間勞作
回歸自然,勤勞創富
在農耕文明時代,古人常常“早起勤耕作,歸來戴月光”,忙碌時就會“半夜呼兒趁曉耕”,人與自然緊密相連,關系融洽。
在如今的電子時代,如果能經常帶孩子到田間勞作,感受季節的變化規律,享受從耕種到收獲的樂趣,是躲在家里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的神奇。
香港富豪霍啟剛和夫人郭晶晶,帶孩子去田間插秧,讓孩子體會農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富豪的教子方法獲大眾點贊。
出身農家的晚清重臣曾國藩,文武兼修,后代官宦輩出,皆因信奉“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的道理。
在曾氏家訓的影響下,曾家后人無論男女全都堅持耕讀,勤于家務。
我們既沒有富豪得天獨厚的條件,有什么理由不帶孩子多體驗田間生活,讓孩子懂得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呢?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帶孩子參與農耕,了解農時,學會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生活,避免養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惰性。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參與田間勞動,植根“中華社稷”,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饋贈, 回歸精神家園。
06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是被習慣塑造的,優異的成績來源于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而習慣的養成,更多來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永遠是教育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榜樣。
好習慣養出好品質,當孩子能夠懂得取舍,知道感恩;能夠獨立自主,勤奮努力;懂得善待自己,自我管理。那么他的優秀已然彰顯,成功指日可待。
如果說你的家族勢必需要改變,那么你就是改變家族命運的第一人,從你帶著孩子養成好習慣、堅持好習慣開始,你和孩子都將一生受益,并代代相傳。
當然,好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大約需要60天左右。
那么,有遠見的家長們,請給一朵花足夠的成長時間。
耐心一點,堅持陪伴,回報給你的必然是孩子的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