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破壞東西(小孩子喜歡破壞東西是心理問題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說:“這孩子就是個調皮搗蛋鬼,只要他手的東西沒有完好無缺返還的。”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暗自祈禱允許孩子長大些,上學后情況就會慢慢改善,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往日調皮搗蛋的孩子上學后依舊調皮搗蛋,搞得老師、同學以及心疼自己孩子的家長們抱怨連連。
家里有個愛破壞他人物品的“搗蛋鬼”,該怎么辦?
很多父母,尤其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固執地認為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不用管教處理,等孩子大大自然就不調皮了,其實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愛破壞他人的物品,而熊孩子之所以改不掉愛破壞他人物品的壞習慣肯定是有原因的。
擁擠狹小的空間
年幼的孩子大多有著充沛的精力以及用之不竭的生命力,再加上此時的他們四肢協調能力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難免在行動過程中破壞一些物品。
作為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居住環境,是不是給孩子提供的居住環境過于狹小,亦或者家里的家具擺置影響孩子行走,會不小心碰到物品,譬如把桌子上易碎的物品碰到地面上。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給孩子提供足夠寬敞的空間供孩子活動。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可以試著改變家中家具與其它物品的擺設,例如把暫時不需要的桌椅,易碎的物品等,收藏在孩子不容易接觸到的地方或者儲藏室里。
惡作劇、好玩,家長的不關心
孩子第一次打碎東西時,也許是無心的,但是物品碰撞掉落到地上所產生的音效,以及家人過度的關注或者激烈的情緒反應,意外的讓孩子感到充滿了樂趣和戲劇性。
于是有些比較調皮的孩子,就會偶爾故意制造一些“不小心”發生的意外,欣賞成年人慌亂、心疼亦或者怒火中燒等可笑、好玩的樣子。
另外有些家長平時與孩子在一起時,只顧玩手機,刷視頻,于孩子的需求不管不顧,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因為父母的忽視而缺乏安全感,這類孩子在發現破壞東西后,可以引起父母的關注,也可能在需要父母關注而得不到回應時,故意制造一些小意外。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不可以隨便破壞東西,自己的他人的都不可以,加強對孩子的情商教育,可以看一些培養情商的繪本,諸如《大衛 不可以》等類似主題的繪本。灌輸孩子同理心的重要性,比如告訴他如果自己心愛的玩具,或者是自己精心繪制的圖畫,被其他小朋友故意弄壞了,他的心理會如何感受呢?
當孩子破壞東西時,及時制止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關注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自己時,自己有沒有給予回應,俯下身子,將手機靜音,專心的陪孩子玩、閱讀,對于這類孩子,只要有足夠的關注和愛,他就不會去破壞。
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年幼的孩子總是對身邊新奇的、神秘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有些孩子破壞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很多男孩在玩玩具火車、機器人時,總會把玩具拆開看看這些玩具到底是怎么運作的。
居里夫人曾說:“好奇心是學習者的第一美德”。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有狂熱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破壞物品是出于好奇心,作為家長不必太過于苛責,反而應該暗自高興。家長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受傷或者破壞物品,而不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玩玩具,避免限制或者壓制孩子好奇心發展的行為。
此時的我們可以跟孩子多溝通,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積極回答,如果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話,可以嘗試著帶他們一起動手或者翻閱一些相關的書籍,尋找答案,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將拆掉的物品組裝回去。同時,父母還有有目的地創造有利于發展孩子好奇心的條件,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給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監督和引導,如果你一直心存“他只是個孩子,不要跟他計較,小孩子都這樣”等類似想法,那就是在變相的毀孩子,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長,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必須要找到孩子所謂的不良行為背后出現的原因,以為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找到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