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孩子拖拉的方法(如何改變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
很多家長會咨詢這樣一個問題:怎么解決孩子的拖拉問題?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其實往往孩子拖拉的背后都有一個過于負責任的家長,家長對孩子有比較高的期待,正是太期望他能夠做好了,所以會擔心孩子做不好。
為了讓孩子可以做好,家長會想盡辦法幫助他去完成,甚至包辦,只是很多時候會發現孩子似乎對爸爸媽媽的期待會用“懶惰”、“拖拉”來回應,這樣家長就更著急了,就越加想幫助孩子,于是就進入了這樣一個循環:家長越是想幫助孩子,孩子越是拖拉。
在家庭關系中,也會遵循“此消彼長”的動力模式,拿孩子拖拉這件事來說,家長的動力太足,把應該是孩子負責的事情給包辦了,那孩子對這些事情的動力就弱了。那么家長又可以做些什么來改變孩子的懶惰行為呢?
1、把孩子的拖拉行為具體化:
可以先觀察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現得拖拉?在哪些方面表現得不拖拉的,甚至還比較積極的?把觀察到的結果做個梳理。
通常來說孩子并不會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表現得拖拉,相反,孩子對拖拉是有策略的,發現這些規律后,那對于孩子的問題可以改變一下定義,從“孩子很拖拉”變成“孩子在某些事情上面表現得拖拉”,當把“拖拉”這個標簽與孩子本人解綁后,那爸爸媽媽看待孩子的方式會有變化,孩子也不容易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拖拉的人。
2、把一部分自主權交還給孩子:
當家長梳理完后,繼續對孩子拖拉的事情分個類:一類是家長希望孩子對這些事情能自己負責,改變拖拉習慣,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承擔做不好的風險的;另一類是目前評估下來覺得還不能完全交給孩子負責,家長愿意暫時幫助孩子承擔責任,同時也允許孩子在這些事情上面繼續表現得拖拉的。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對于起床這件事表現得很拖拉,以往的做法都是需要家長再三催促才能起床,那家長如果決定今后要把起床這件事交給孩子自己負責,也愿意承擔萬一孩子賴床遲到的風險,那就把這件事劃到第一類。可以從簡單的小風險的事情開始,每周拿出一件事交給孩子。
3、 與孩子做一次交還自主權的溝通:
接下來可以跟孩子做一次“歸還自主權”的溝通,還是拿起床這件事來說,可以試著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有能力去對起床負責了,所以爸爸媽媽商量之后,決定把起床這件事的自主權交還給你,以前是看你還小,我們總會擔心你還沒有能力按時起床,現在你已經9歲了,我們相信你完全可以自己做好它,你愿意試試嗎?”
4、 強化孩子的改變行為:
如果完成約定后,孩子依然起床拖拉,切記要提醒自己,這件事已經交給孩子自己負責了,先不用著急把自主權要回來;如果擔心孩子一直會遲到,拖拉,可以自己在心里設一個底線,比如,允許孩子拖拉一周,這一周不管孩子幾點起床都不會去催他。
通常情況,當沒有人給他負責了,那孩子在壓力下會自然會對起床這件事負起責任的。當看到孩子的轉變后也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努力是被看見了,而且也對自己的能力也更有信心和掌控感了,這樣他的行為就會得到鞏固和強化,那么就接下來就可以讓孩子逐漸地在其他事情上也負起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