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約好出門溜娃,見面發現朋友臉上有兩道抓痕,仔細一問,才知道朋友家的寶寶最近老喜歡往她臉上“招呼”,而且下手特重,一不小心,臉上就掛了彩了。
“太傷心了,我每天辛辛苦苦照顧她,結果這孩子一點都不知道心疼人,氣死了,我越說她她還越起勁,啪啪打臉啊”
聽了朋友的哭訴,我不厚道地笑了,原來不止我一個人飽受這種折磨啊,老母親的悲催生活,哪是那么容易就逃得掉的。
不過話說出來,寶寶為什么總喜歡抓媽媽的臉呢?
有個原因是寶寶在模仿大人。
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大人看到小寶寶粉嘟嘟的小臉,總是忍不住要捏一捏,親一親。別看寶寶年紀小,觀察和模仿能力是很強的,當大人的臉出現在自己眼前時,它也會有樣學樣地摸一摸,捏一捏。
你可能不服氣,大人都是溫柔地撫摸,哪像熊孩子這樣直接使勁往臉上呼啊?
這你還真是冤枉小寶寶了。
寶寶剛出生時,想了解世界就只能靠舌頭舔,靠嘴巴咬,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口欲期”;等寶寶大一些,意識到自己的小手也是很有用的,就開始了用手探索世界的過程。最開始可能是用拳頭,用手背,慢慢變成用手掌,用手指去感應。這個階段是寶寶精細動作開始發育的階段,不過還沒有發育好,寶寶很容易控制不好力道,就會出現“摸變成了拍,捏變成了揪”這種讓大人哭笑不得的現象了。
所以你以為的寶寶啪啪拍臉,其實是寶寶想摸摸你,結果一不小心沒控制住力道而已!

那為啥老是臉?老母親也是要出門見人的呀。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研究結果了。Johnson和Morton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對24個嬰兒做了視覺喜好研究,研究表明:嬰兒天生對人臉五官更感興趣。
研究員在24個嬰兒面前展示了幾張人臉大小的紙片,一張畫著正常的人臉五官,一張畫著打亂的五官,還有一張是空白的,什么都沒有,結果,嬰兒們最喜歡看那張畫著正常五官的臉。
現在明白了吧,因為喜歡,所以老愛摸臉。
朋友似乎不太服氣,既然是愛摸臉,那為啥不摸他爸爸的臉,天天往我臉上招呼?
因為媽媽是那個他很熟悉很依賴的人呀。在媽媽肚里呆了10個月,每天有媽媽的懷抱和奶水相伴,小寶寶對媽媽最熟悉,當然也最喜歡媽媽,因為更喜歡媽媽,所以更多地會摸媽媽。
朋友臉上的情緒總算開心了些,愛當然是要愛的,可是天天這么拍,這么抓,臉也不愿意啊。怎么才能讓孩子不打臉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寶寶還小,不到8個月,沒必要過多反應。因為你說啥,寶寶也聽不懂,而且寶寶根本控制不住小手的力道,你氣得哇哇大叫,它還會覺得你是在逗它玩呢,說不定會哈哈大笑,再多來幾個巴掌。
如果寶寶8個月以上呢?能控制自己的小手了,卻還是喜歡這樣,不建議大人對孩子笑,也不建議大人很嚴肅地制止,最好的做法是盡量保持淡定,用手接住孩子伸來的小手,握一握,然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正強化”。“正強化”是指給予一個愉快刺激,會增加行為發生的概率。如果孩子打臉的時候你對他笑,孩子就會覺得你是喜歡這個行為的,這樣會讓你開心,那它就會更頻繁地重復這個動作。
還有一個讓父母很頭疼的定律叫”墨菲定律“。反映到生活中就是你越不想讓孩子干什么,它就會越干什么。所以嚴厲地制止孩子不一定有用,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越批評就越起勁拍。
所以父母保持淡定,孩子就沒那么大興趣了,慢慢就會改掉這個習慣。
還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訓練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不僅能讓寶寶的小手更靈活,還能開發智力,促進大腦發育。更重要的是,在玩的過程中,培養了和諧的親子關系。
訓練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方法有很多,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針對性地訓練。
比如小月齡的寶寶可以做簡單地抓握訓練,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材質的玩具吸引寶寶伸手抓,刺激寶寶手部感官。
等寶寶稍大一些,7-12個月時,爸爸媽媽可以訓練寶寶兩只手都拿著玩具,然后用一只手去敲另一只手的玩具,敲響時就給寶寶獎勵。或者是準備一個敞口瓶子,讓寶寶把一些小玩具放進瓶子再拿出來,都能很好地鍛煉寶寶手部動作。
1歲以上的寶寶能做的動作更多更復雜,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家里的物品,隨時隨地訓練寶寶。比如讓寶寶幫忙抽紙,扔垃圾,撿豆子,撥電話等,很多方法都可以讓孩子的小手更靈活。

我們常說”心靈手巧“,當孩子常常打媽媽的臉時,媽媽們不要生氣,這是寶寶手部發育的標志,我們要充分抓住這個手部動作的敏感期,訓練孩子,陪伴孩子,讓孩子成為愛爸媽的聰明娃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父母參考。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