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怎么做(如何應對孩子的不聽話)
孩子越來越大了,用以前對付小寶寶的方法來教育他已經不合適了。該使用什么方法才能使3歲多的孩子更加聽話呢?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3-6歲的學齡前兒童比幼兒時期懂得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了,獨立性也強了,因而常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家長要相應地改變教養方式,才能和孩子更好地相處。孩子不聽話,家長方面的原因中,除了不恰當的溺愛之外,不懂得怎樣對孩子進行行為訓練,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愛孩子的前提下,對幼兒進行必要的行為訓練,是父母的責任。
美國行為主 義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兒童是向環境提供的示范學習的被動的人。父母要對他們的子女將來成為怎樣的人負很大責任。他警告父母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話,就不要對孩子嬌生慣養“像對待個年輕的成年人那樣對待他……讓你的行為總是客觀、親切而堅定..…早上和他們握手道別,如果他們在課業上得到好成績,高興地拍他們腦門一下。用不了一個星期,你就會發現,完全客觀而又親切地和孩子相處是多么容易,你會為自己過去對孩子那種荒唐的強愛而慚愧。
不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對孩子不要嬌生慣養,這只是一個原則。具體說來,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變得懂事了以后,就永遠不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要求,除了那些保障他們身體健康的,如吃飯、喝水、睡覺、一般的玩具以外,其他任何要求,都不要輕易滿足,而要有條件地滿足,自己手里要隨時掌握著一些籌碼孩子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東西,包括物質的、活動的和精神的三個方面,把它們作為獎勵物,在訓練孩子好行為的時候使用。
籌碼包插:物質獎勵,如孩子特別想吃的食品、特別想得到的玩具,對大些的孩子,還包括錢;活動獎勵,如給孩子講故事, 和孩子在家里一起玩,帶孩子出去玩,允許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機等,精神獎勵、如通過講道理,讓孩子知道因為自己做得對,就能得到贊賞、表揚,爸爸媽媽就高興等。
如何強化
由于父母手中握著孩子想得到的東西,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一個好行為之后,就可以運用手中的籌碼,作為獎勵,讓他的需要暫時得到滿足,孩子為了進一步得到獎勵物,自然會有進一步的好表現。 心理學家把這個過程稱作強化。我們看馬戲時看到的動物表現出來的各種令人驚異的行為,如狗算算術、鸚鵡騎車,都是用這種辦法強化出來的。人不是低等動物,但人的行為也時時需要強化。不光孩子,大人也一樣, 在工作單位表現好了,拿到的獎金多,或者評了先進,以后就會繼續表現好,否則,就不一定了。
堅持和守信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不按時吃飯的壞習慣,要矯正孩子的壞習慣,也不是很難的事。但需要家長提出的要求必須堅決執行。比知。吃飯時不能看電視,那就必須在開飯時堅決關掉電視:即使孩子哭鬧。也必須關掉。當然,如果孩子看的電視節目是對孩子有教育意義的可以盡量把開飯時間和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錯開。
物質獎勵是最低級的獎勵,當物質獎勵已經對孩子產生效果以后,要逐漸向活動性獎勵和精神獎勵轉變。實踐證明,把物質獎勵和活動性獎勵、精神獎勵經常地結合起來,效果才能更好。
懲罰
懲罰,是從另一個角度糾正孩子壞毛病和不良行為的好辦法。懲罰有四種方式:一是撤銷物質性承諾,如收起孩子喜歡的玩具,不給買原來答應的,玩具等,二是撤銷活動承諾,如不帶孩子玩,不給孩子進原來答應講的故事等:三是精神上的,如批評,斥責, 情感上冷落也就是暫時“撤回”對孩子的愛等,四是體罰,如關在屋子里不許出來活動、罰站,以及在家長中被廣泛使用的打罵等,最后種即體罰,是最不主張使用的。也是種最可能產生負面效應的方式。
愛為前提
在愛孩子的前提下,不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作為強化物。來培養孩子的好行為,這可以作為利用這些要求作為條件來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包括日常行為習慣、道德行為和學習習慣。
有的家長會提出疑問:這種方法,豈不是要指養孩子有好處就干,沒有好處就不干的唯利是圖思想?
對于不太懂事的孩子來說,唯有運用這種訓練方法,才能使他們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還可以使孩子從小就懂得是非,對錯、懂得什么是公平公正守信和互惠,因為,對孩子的獎物和懲罰。無形中傳達了父母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和孩子講條件, 則是種契約行為, 在契約行為中處處體現者公平、守信等道德原則。孩子從小就懂得這些,對他們將來適應現代社會,很有好處。
當孩子養成了很多好的行為習慣越來越懂事之后,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助人行為等。
訓練孩子行為養成的過程,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它可以逐漸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關系模式, 使孩子知道,他的什么行為會使父母高興,什么行為使父母不高興,什么行為是父母深惡痛絕的,自己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等等。
下面幾個原則應該把握好
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是前提,任何時候不能粗暴地對待孩子,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不使用體罰。其次,要把握好寬嚴度,在父母子女關系中,主動權控制權應該在父母手中, 父母不能被孩子控制,最后,行為習慣的養成只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最終目的, 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好的個性品質,而個性品質是認識、情感和行為習慣的“合金”。因此,進道理是家庭教育永恒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