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孩子的自律(幫助孩子自律)
讀書潤心靈,同行共成長。同行讀書會,助力你與成長。第十四期共讀《精準回應:讓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你總是這樣不聽話,將來進入社會,誰會哄著你、順著你?”
“再看手機你眼睛就瞎了”
“這都不會啊”
“今天很好,不過,一天這樣不算什么,要天天這樣才是好孩子!”
“分數不是最重要的,掌握好知識才是重要的”
“現在好好學習,長大了可以……”
這些我們慣用的語言,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效果如果呢?事實告訴我們,使用這些語言,不僅沒有幫助孩子進步,反而破壞了我們的親子關系。《精準回應:讓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這本書告訴我們為什么這些語言沒有任何的積極作用。
這本書從三個方面告訴我們如何讓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分別是情緒管理、親子溝通、輔導孩子寫作業。
一、情緒管理
1.如何讓自己不發脾氣
想要發脾氣時,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三年后還能想起這件事嗎?那時候對這件事還會生氣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當下一定把這件事處理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三年后都不記得了,今天何必生氣呢?
通常三年后后還讓人糾結的事情,不會超過1%。事實是許多家長發完脾氣后,往往不到三小時就后續了。如果你很快就后悔,那又何必發脾氣呢?這樣想想,氣往往就消了一半。
2.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現代的家長認為孩子缺少挫折,于是故意增加孩子的挫折。把“挫折教育”理解為讓孩子受更多的挫折,使之受到教育。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越挫越敗。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給孩子足夠的愛、理解與鼓勵,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策略面對挫折,并最終跨越挫折。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越挫越勇。
孩子從來不缺少挫折,缺少的是應對挫折的辦法。如果只給挫折而不教育,最后的結果會與家長的期望南轅北轍。
3.允許孩子“自夸”
“你看我很聰明吧”孩子這樣自夸的時候,家長總想給孩子澆一盆冷水,防止孩子驕傲。
其實這句話未必是孩子自催自擂,而是孩子解決一個困難后的慶祝儀式。也就是說,他并不是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而僅僅是想表達此刻的好心情。
自夸與炫耀很近,但不同于炫耀。自夸是說給自己聽的,炫耀是表揚給別人看的。炫耀會間接地貶低他人,傷害他人的自我價值感。允許自夸,但不鼓勵炫耀。
4.如何理解“引導”
“引導”不是在孩子犯錯時滔滔不絕地講一通道理。用媽媽手中那根“萬能的紅線”,把任何問題都聯系到學習上。孩子本來興高采烈的事,被媽媽“引導”的興致索然。
真正的引導是:“引”孩子重復那種愉悅的感覺,“導”向堅持做一件事。當孩子能愉悅地堅持做一件事情時,還有什么能難住他呢?
二、親子溝通
1.孩子學會頂嘴了,怎么辦
我們命令孩子做一件事,孩子會拒絕,我們經常把孩子的拒絕視為孩子在“頂嘴”。此時,我們非常氣憤,認為孩子不懂事。
我們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孩子為什么會拒絕我們的要求。孩子的反抗,大多數反抗的不是事實,而是家長的那種不容置疑、理所當然、居高臨下的語氣。
要改變這種縣長,我們在要求孩子做事時,要學會請求,而非命令;做好被拒絕的準備。
2.如何用孩子喜歡的話夸獎他
當我們想贊揚與鼓勵孩子時,總是事與愿違。明明是好心,卻讓孩子反感,我們自己也很困惑,好心怎么沒有好的結果。
在夸獎孩子時,除了語言的內容之外,一定要注意你的語氣和姿態。夸獎時用形象幽默的語言,抹去質問的語氣。
對于我們要說出的話,不防現在自己身上體會一下,感覺會告訴我們這句話有怎樣的效果。我們改變回應孩子的方式,孩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3.教孩子學會坦然面對自己的“不會”
我們在孩子遇到不會的事情是,會隨口說“這都不會啊”。這樣的話看似輕描淡寫,實際讓人聽起來非常不舒服。
在孩子聽來這是嚴重的否定和責備,因為言外之意是孩子很笨,該會的都不會,這讓孩子非常的難堪。這讓人聽起來是“對人不對事”,與我們倡導的“對事不對人”截然相反。
我們教孩子學會坦然面對自己的“不會”。不會,學就是了。一遍不行學一百遍!只要不厭其煩地想辦法,沒有學不會的知識。
三、輔導孩子寫作業
1.作業的事,讓孩子自己做主
誰都不想每天聽別人指手畫腳,讓孩子自己做主。像個監工一樣輔導孩子寫作業,會讓孩子感到很不舒服,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順應孩子的要求,及時肯定、回應孩子的積極行為。讓孩子自己決定寫作業的時間,按時完成我們要及時肯定孩子的積極行為,若不能完成,也要理解孩子的行為。
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激發孩子寶貴的內在動力。真正的成長要靠孩子自動自發,外力的強迫是走不遠的。
2.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
很多家長說看不到自家孩子的優點,滿眼都是孩子需要改進的不足。學習不主動,成績不理想,還愛玩游戲。孩子真的沒有優點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為什么我們不能發現孩子的那些優點呢?因為我們心里住著一個“理想小孩”。就是那個集眾多個孩子的優點于一體的虛擬的完美小孩。舍掉這個理想小孩,就會發現孩子的優點。
無條件的關注,是積極的,能發現孩子積極的一面。有條件的關注,是消極的,總是發現孩子的缺點。細小的進步總藏在缺點的縫隙里,特別不易察覺,非常容易錯過。
3.正確看待份數
有時候我們會這樣跟孩子說:分數不是最重要的,掌握好知識才是重要的。其實這是非常矛盾的一句話。掌握好知識考不了好分數的情況并不多見。
一邊說分數不重要,一邊還要求學會、學好,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會給孩子造成認知上的混亂。說到底,分數還是重要的嘛!
將分數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大大方方的承認:分數是重要的!關鍵是看自己重視的分數這個數字,還是背后隱藏的信息,即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以及應試技巧等。
4.放手是個技術活
我們直到唯有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為了更好地放手。所謂的“放手”,是由“他控”狀態逐漸向“自控”狀態過度。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管。盲目放手容易導致失控。
放手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雙方的感受。家長積極積極回應孩子的情緒。孩子做不好可以理解,做好了就熱情洋溢的肯定。充分調動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保證放手計劃的完成。
當然這個過程并不容易,也不會立竿見影,需要我們付出耐心與耐力。當我們感到極度挫敗的時候,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堅持很重要。
楊杰老師說教育孩子的核心是:感覺的融合,乃至內心的共鳴。父母信任的目光,對孩子而言是巨大的鼓勵。希望今日共讀《精準回應:讓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能幫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享受到幸福,感受到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