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熊育兒日記
有些家長總是會看孩子不順眼,要么嫌孩子不夠聽話,要么嫌孩子太過蠢笨。尤其是當小朋友身上出現了某些錯誤行為的時候,這種不順眼就會迅速發酵為大問題,嚴重損害了親子關系的親密度。其實專家對于這種現象有著明確的解釋,家長的不順眼主要源自于內心對于自己行為的不滿,根源并不在孩子的身上。
王女士家中有一個4歲的女孩,由于老公工作繁忙,長期在外出差,所以照顧女兒的大部分責任都落在了王女士的肩上。她又要照顧孩子,又要掙錢顧家,平日里非常勞累,難免有些負面情緒積壓在心中。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火。

上個周末,王女士利用難得休息的假期,在家中進行大掃除。吩咐女兒坐在一邊乖乖地玩積木,不要亂跑。然而小孩子的行為哪里會受控,玩的開心之時,把積木搞得滿地都是。這讓王女士非常崩潰,對著女兒大聲喊道:“你是不是故意和我對著干?就不能聽一點兒話嗎?”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和王女士一樣,在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的作用之下,看孩子處處都不順眼。總覺得孩子身上有諸多問題需要改正,無法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其實家長處處看孩子不順眼,并不是因為孩子真的一無是處,主要矛盾還是要歸結在家長自己身上。

有些家長為什么會處處看孩子不順眼?
- 心理投射的作用
心理投射是弗蘭克教授在1939年提出的心理學概念,指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態度、愿望、情緒、性格等個性特征,不自覺地反應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
在心理投射的作用下,家長的內心存在著對自己當下生活的不滿。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把這種不滿代入進去,自然也就看孩子處處都不順眼。

- 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些家長在生活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便理智上知道不應該吼叫孩子,應該多包容,多理解。然而當真正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卻把這些理智都拋在腦后。時常無法控制自我,把負面情緒暴躁的表露在孩子面前。
在幼兒時期,孩子與父母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性格塑造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會受到父母行為的密切影響。如果家長總是用一種厭煩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無法給予孩子應有的耐心和關愛。將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長的這種行為將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 內心敏感自卑
這種處處看孩子不順眼的行為,將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因此內心缺少基本的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慌,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在這種情緒的作用下,孩子很有可能會變得敏感自卑,對自我產生懷疑。因為小朋友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面對父母的失望和厭煩,往往會第一時間把問題的原因歸結于自己的身上,覺得是自己不夠優秀,所以才不能夠讓父母喜歡。
- 脾氣暴躁易怒
當家長總是用暴躁厭煩的一面來對待孩子,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脾氣也會隨之受到影響。變得暴躁易怒,無法保持冷靜客觀。親子雙方往往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爆發激烈的爭吵,雙方處于對立的關系當中,無法互相諒解。而且暴躁的脾氣也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系和三觀形成。

- 性格出現極端
在這種親子關系相處的模式之中,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會出現極端的表現。要么脾氣暴躁,心中的叛逆思維被放大,經常和父母對著干。要么出現了膽小的討好型人格,做事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有什么事情做錯了,惹父母和身邊的人不開心。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如果父母處處看孩子不順眼,那么無疑是在根本上否定了自己對孩子的愛。導致親子雙方的溝通出現阻礙,無法了解彼此的內心。所以家長應該及時規范調整自己的行為,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傷害孩子?
- 冷靜調節情緒
首先,家長需要學會冷靜的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并且進行相應的調節。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時,家長需要不斷的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壓一下心中的怒火。等到情緒穩定之后,再和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進行行為改正。
如果家長覺得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不妨從暫時停止開始學習。當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時,可以先暫時脫離當前的環境,自己獨自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情緒調節,恢復正常之后再和孩子進行交流。

- 遠離人身攻擊
家長需要注意,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應該避免進行人身攻擊。即便是孩子有些事情做的不正確,也不能用人身攻擊的方式去批評孩子,比如直接罵孩子蠢笨懶。草率的為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家長需要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在與孩子交流時學會尊重和理解,用真誠的態度去進行溝通,幫助孩子和父母真正成為朋友。
- 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家長處處看孩子不順眼,其實也就意味著家長看不到孩子的優秀之處。所以家長同樣應該學習如何去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在幼兒時期給孩子足夠的重視。發現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多鼓勵,多引導,父母發自內心的表揚,能夠帶給孩子莫大的勇氣和安全感,足以成為孩子內心力量的滋養源泉。

如果家長放任自己的情緒不管,任由這種不順眼的教育方式貫穿孩子的童年,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今后的人生發展。所以父母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時刻規范好自己的行為,不要把不良影響傳遞給孩子。
您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是否暴躁?您是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的?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