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父母的育兒焦慮(我們要意識到的育兒焦慮)
著名閱讀推廣人林文寶老師談及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時,打趣說道“都是沒事閑的”。這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絕對,但是與其焦慮,不如家長自己行動起來,所謂“育兒即育己”也是這個道理。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著名親子作家張貴勇老師,從一位寶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育兒焦慮這件事。
坦率說,我也有過育兒焦慮:擔心哲哲考不上好學校,將來找不到好工作,活得沒尊嚴。但多年來陪伴他成長,我越來越發現,過度焦慮只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與其焦慮孩子不是學霸,不夠優秀,不能自立,不如在堅持自己事業的同時,盡可能多地激勵和陪伴孩子。父母目標上的堅定、情緒上的穩定和心態上的淡定,才是培育英才的法寶。
多了夢想,少了焦慮
焦慮,本質上與恐懼一樣,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正常心理反應。所謂居安思危,有所懼、有所慮是好事,但凡事講究一個度,過猶不及。
哲哲上初一那會兒,期末成績屬于年級中下等,焦慮之下,我有點控制不住情緒,親子關系很差,為此陷入煩惱、焦慮、失控的惡性循環。
后來,我改變了方式,在較少干預他生活與學習的同時,開始追求新的人生目標。一方面,我想在事業上更進一步,另一方面也是讓兒子看看,爸爸雖“年事已高”,但依然在為未來打拼。
漸漸地,我發現哲哲靜下心來,有了越來越多拼搏向上的影子。我不知道是我態度轉變使然,還是他心性逐漸成熟的自然結果,總之他心態好轉,各方面漸入佳境。
著名閱讀推廣人林文寶老師談及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時,打趣說道“都是沒事閑的”。的確,如果父母有自己的志業,有事可做,以摯友而非“監軍”之道相處,親子關系不會太差。家中成員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往往能清晰地看到未來的圖景。反之,當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副全家都輸不起的架勢,重壓之下的孩子很難感受到生活的樂趣,自然很難談及堅持成長成才,而長期壓抑的陰郁或心結,遲早有一天會爆發。
有人認為,父母的榜樣作用只在童年期有效,我的感知是青春期時依然有效,而且效應更為明顯。這時候的孩子會縱向橫向對比,看父母更真切,看問題更深入。都說把學校所教的那部分丟掉后剩下的才是教育,如此說來包括學習態度、生活方式在內的來自父母的“不教之教”,也是孩子習得最多的東西。
內在動力塑造孩子美好未來
我有個朋友,老大是中國象棋迷,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世界冠軍;老二喜歡玩電腦,一直希望發明一款火爆的游戲。和很多家長把孩子學業放在第一位不同,這位朋友尊重孩子的夢想,鼓勵他們不斷完善知識結構。
而今,她家的老大獲得過省象棋冠軍,并有機會代表中國隊參加國際比賽;老二也在信息技術方面高出同齡人很大一截,并開發了一款小游戲。不出意外,他倆的學習成績也不差。這說明興趣與學習不矛盾,興趣和追求的背后是學習動力,動力無疑是向上生長最好的催化劑。有了夢想與動力,再難的事情都有可能實現。
育兒不必追求所謂的完美
過分擔心容易導致教育焦慮,過高期待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腦海中有一個理想孩子的模樣,一旦現實有差距,自然會產生不好的心理暗示。
在這方面,我走過彎路,好在及時糾正,接納和認可哲哲現在的樣子。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教育。做父母的只要接納、尊重、關心、相信孩子就好。
也許有人說,孩子小時候學習不好,長大就會沒出息。在我看來,孩子自有孩子的命運,沒有人能把握未來。都說金山銀生不如好習慣,在孩子心性和習慣上下力氣,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讓孩子自我接納,勇于逐夢,才是家庭教育的硬道理。
哲哲小的時候,我和他一起讀書,幫他養成閱讀習慣;上中學后,他看一些稀奇古怪的書,我也不干涉;學習之余涂涂畫畫,我就鼓勵他寫成故事。有時,他跟我交流自己的感悟,說“該發生的遲早會發生,一切都是必然”“人的靈魂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讓我刮目相看。
當下,我要做的就是放下焦慮,和哲哲一起一步一步向前走。目標也許不能完全實現,至少不會偏離太遠。面向未來,除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要做的也包括見證哲哲為夢想而努力的樣子。當夢想實現那一刻,我們父子想必會緊緊相擁,喜極而泣。
本文繪本內頁來源于《酷阿婆的魔法口袋》 文、圖:昆汀·布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