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糾正孩子的不良飲食(孩子合理飲食小知識)
家長疼愛孩子往往是無以復加,一頓飯吃的不好,便猜想孩子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不然為什么吃的這么少。以至于孩子偏食、挑食、厭食卻渾然不察。殊不知,飲食習慣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合理飲食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長,一個好的身體才是學習進步的根基。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從 合 理 飲 食 入 手 培 養 好 習 慣
一、多參與、多互動性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計劃做什么飯菜,這樣能增強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在全身心的準備飯菜,動手能力得到了提升,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而吃飯時間往往也是社交時間,要保持愉快的進餐氛圍。不要急著吃完,讓孩子有時間觀察父母食用他不愛吃的食物,或許有一天他也想試試看。重要一點,教會孩子如何有禮貌地拒絕某種食物。學會有禮貌的拒絕,也是一種能力,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一環。
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家長做飯時可以多參考孩子的意見,問問他的口味。這一過程中,不僅使孩子的積極性得以調動,明白身為家庭一員有自己需要擔負的家庭責任,而且可以有效解決孩子吃飯難的問題。
孩子的主動性往往生成于內心,如果家長替孩子做出的決定并不是他的選擇,他便很容易討厭,而如果是他自己經過考慮后作出的決定,必定已經是激活了自己的心理內力,他就會更認真對待,也更加期待。
如果精心準備之后孩子仍然不愛吃,可以額外為他再做一些。但不能是孩子命令你這樣去做,因為家中不搞特殊化待遇。不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隨意命令他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員。如此,孩子走入校園后,便不會與同學間格格不入,會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不存零食
家中不存薯片、蛋糕、糖果等這類小零食。孩子沒胃口,家長怕孩子餓,便會不自覺拿出零食給孩子吃,這樣做法的危害,是孩子的厭食問題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孩子很聰明,知道自己只要鬧情緒,父母便會拿出零食,不會讓自己挨餓。
養成每天按時吃飯的好習慣。家長不吃零食,也不給孩子吃零食。一日三餐有規律,孩子成長有保障。好習慣的養成可以從規范的飲食這一步做起。孩子了解如何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才能更進一步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以及學業。
合理的飲食習慣可以促進孩子身體發育,增強體質,精神飽滿,保持樂觀、穩定、向上的精神面貌,增進成年后的健康和預防成年期的某些嚴重疾病。而不合理飲食習慣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時因為身體的原因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飲食習慣看似很小,實則影響很大,不要再讓不合理的飲食習慣侵害孩子的身心,家長們快點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