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分兩步:
第一步,是在一個大的認知層面上的方法,就是父母希望孩子養成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父母就要首先成為擁有這個良好行為習慣的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父母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父母就先要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在孩子眼中先成為熱愛閱讀的人,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時間,當著孩子的面拿著幾本書去閱讀。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喜歡藝術,那么父母就先要喜歡藝術。
現在很多情況都是,父母希望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原因,是因為父母沒有這個良好行為習慣。但其實孩子大道理都懂,在孩子眼中看到的是:他的父母并沒有做到要求自己要做到的那些事兒。這就變成了父母只是說的好聽,言傳身教,很多父母只做了言傳,沒有做到身教。所以孩子懂是一回事,在孩子眼里看到的客觀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不僅言傳,且要身教。
第二步,我們可以利用家庭每周黃金時間法則,家長跟孩子開家庭會議。我們可以定出這一周你希望孩子出現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具體條目。比如說自己整理床鋪,收拾好屋子;每天晚上給爸爸沏一杯咖啡。把這些條目列出來,然后跟孩子簽字畫押,告訴孩子:如果這周你在這些行為上都能夠堅持做的話,每做一次我們加1分,如果這周你的累計積分達到10分的話,周末的時候爸爸就帶你去看電影,或者媽媽就帶你去公園。特別注意一點的是,如果是父母幫孩子整理了屋子,收拾了床鋪。那么就要告訴孩子:今天你沒有整理床鋪是父母幫你整理的,所以給你扣一分,這就叫家庭每周黃金時間法則。這個方法就可以有效的培養你的孩子養成父母提出的習慣。
但如果達不到這個分數的話,就要扣除或者剝奪原本定下的一個獎勵。比如說如果孩子達到分數就帶孩子去看電影,如果達不到分數的話,不僅電影不看了,下周還要增加新的條目。也就是說下周完成10分是不夠的,得完成15分才能夠再去看電影,以此為例。
這就是我們說用兩步能夠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我們用心理學上的定律總結一下:
首先,你要成為擁有良好行為習慣的榜樣。
其次,利用家庭每周黃金時間法則的技巧,和我們的孩子建立一個正向強化的行為契約。但是一定要注意建立行為契約之后,千萬要及時的兌現獎和罰,該獎的時候一定要獎,該罰的時候一定要罰。千萬不要在兌現獎勵的時候變本加厲了,好多家長都有一個錯誤的習慣:發現孩子這個星期把所有的加分全做到了,然后家長就想他這周做到了,他還有潛力,他還可以做得更好。然后就跟孩子說:寶貝這周先不帶你看電影了,你看這周十分你都做到了,說明你還能夠做到20分,所以下禮拜你再做到20分,爸爸不僅帶你看電影,還給你買一個攝影機。千萬不能這么做,很多父母以為這么做是能夠進一步的激發孩子的潛能。這就錯了,這樣你就在孩子的心目當中失去了信任。所以一定要及時兌現獎勵,別變本加厲。
在兌現懲罰的時候,很多父母容易忍不下心。一定要忍下心來執行獎懲,我們只有做到了正確的、及時的執行獎懲,那么利用家庭每周黃金時間法則,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這件事才能夠發揮作用,起到效果。
最后的總結就是一定要記住,良好行為習慣需要一個行為又一個行為的養成。不能每周行為計劃里一下列出了80多條,然后收拾屋子、疊被子、好好學習、做作業等行為就全部執行不到位,一周就針對一個行為去做強化。
注意我們說的一周是真的從星期一到星期日,因為在行為心理學過去100年的研究當中早就有這個定律了,7天就可以形成一種習慣,然而21天這種習慣會徹底的固化下來,成為孩子這一輩子的習慣。7天就可以養成一個階段行為習慣了,所以一定要以周為單位, 7天1一個行為的去強化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