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收納的意義(兒童收納啟蒙教育)
有個朋友說:有了孩子之后,家里的物品愈發地多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里的物品不僅多而且更亂了……孩子就像個永動機,除了睡覺其他時間一刻也不停歇,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很多人會認為有孩子的家庭都是這樣的,我的朋友的想法也是如此。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可是前些天她去了兩個鄰居家,被鄰居家的整潔驚艷到了,那兩個鄰居家也都有孩子,而且和自家孩子差不多年齡,同樣家有熊孩子,為何自己家亂七八糟,別人家就能整整齊齊的呢?難道是因為自己從小生活在亂糟糟的環境中導致的?
朋友一想到孩子模仿能力那么強,若是讓孩子一直生活在亂糟糟的家庭環境中,那孩子長大后豈不是把“亂糟糟”當成常態,肯定不會養成整理的好習慣,這可萬萬不行。
其實想要讓孩子養成主動收拾、整理收納的好習慣,作為父母首先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整潔的環境,孩子才能會收拾。
日本專門家檢定協會理事長廣澤克美和協會理事金花合著的《收納,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書中,講到整理是一種生活習慣,不受遺傳和性格因素影響,想要讓孩子擁有整理收納的能力,父母一定要當個好榜樣。
一、想要孩子會整理,父母先要清楚5條收納原則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終身老師。如果想讓孩子不亂丟東西、能夠主動收拾,那么我們作為父母首先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像我朋友她自己本身也不太愛整理,那么想要教孩子整理,作為父母必須先了解并掌握有效的整理方法。
1.原則一:秩序是整理的前提
我們可以想一想家中的物品亂七八糟是不是平時沒有把每個物品放到固定位置?是不是喜歡隨手一放?看著家中的物品越來越多、越來越亂,然后就懶得收拾了……
其實,家中物品太亂太多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秩序,沒有給每個物品找到屬于他們的固定收納位置,沒有做到用過的物品及時放回原位。
很多人會把不會整理的原因歸結到遺傳、性格上,其實不會整理根本不會遺傳,只要想要整理,我們都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改變的。
想要學會整理,首先要重視整理這件事,不去花時間落實,就無法邁出第一步。
2.原則二:簡單是應對復雜的利器
現在不出門就可以想買啥買啥,不僅會買需要的東西,還會被各種主播、文案種草各類并不是那么需要的物品,這讓家中的物品不斷地增多。
物品不斷增多,可我們的家居面積不曾增大,這就讓家中物品越來越多,直到完全失去秩序,變得混亂不堪。
想要學會整理,就得多給家中物品做減法,定時清理。
書中給出了整理的基礎準則:
- 保留的物品
·目前使用的物品
·未來一定會用到的物品
·雖然不會使用,但特別珍愛的物品
·自信、果斷的答案。
- 舍棄的物品
·也許以后會用
·說不定家人會需要
·扔了真可惜
·購買時挺昂貴的物品
·猶豫不決、沒有答案。
3.原則三:量“力”而行
決定適合家居空間物品的數量方法
3.1與收納空間相匹配的合理數量
想要家中整潔有序,我們首先要清楚家中的收納空間面積,也就是了解目前家中的收納家具和相關用品可以容納的物品數量。如果有很多東西都找不到收納的地方,說明家中的物品數量太多,想要避免混亂,就要為所有的收納空間“留有余地”,不能讓空間承受過度的物品。
具體操作方法:
書籍類→只留下可以放入書柜的書籍數量,剩余的書籍送人或是賣掉。
衣物→衣服我們都喜歡買新的,總愛買買,那么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購買欲,就要及時處理掉舊衣服或是不想再穿的衣服,擁有的衣物一定要與衣柜、抽屜體積相匹配。
餐具→保留經常使用的餐具,很少使用或是從不使用的全部處理掉,只留下櫥柜可以容納的數量。
總之,所有的物品收納準則都要記住:如果超出收納空間的承受能力,那就是多余的。
3.2與日常狀態相匹配的數量
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收納我們也要根據不同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來制訂適合收納空間的整理方案。
切記:不要因為收納空間大就無限度地將物品帶進家門,確保物品數量適合日常生活即可。
3.3自己決定適量的準則
既然想要整理,那就必須給自己制訂整理規則,決定“合理數量”。自己決定需要幾雙鞋、多少本書、幾個包……直到達到合理數量為止。
為了避免忘記,可以做個筆記,記錄下來。
4.原則四:堅持源自固定的“習慣訓練”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整理了,可整理后家里很快又亂了,讓人非常挫敗,不愿意再去收拾。很多時候打開衣柜或是抽屜,發現里面的東西又多又雜,心中不免打退堂鼓。
這種時候我們要明白長時間堆積出來的雜亂并不能靠一時地整理而徹底改變,整理歸納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想要改善家庭整體環境并非一朝一夕,整理也是門學問,在時間充裕的時候整理大面積的房間,還要
根據場所或物品種類來整理,通過集中整理弄清并掌握所擁有的物品數量,有助于選擇性地處理過多的東西。
5.原則五:收納,是一目了然的可視化管理
整理收納能夠讓家庭整潔有序,更重要的是給生活提供方便,那么收納一定要一目了然。
比如衣服的收納,以掛為主。按照當季和非當季劃分,把當季的衣服放在便于取放的位置,再將上衣、裙子、毛衣等不同類型的衣服進行分類,按照不同的屬性做好折疊、懸掛。然后,進一步按照顏色進行區分,以便于更理想的搭配。
抽屜里的衣服等物品不要疊起來,因為疊起來會引發不可視的問題,導致無法看見的物品被遺忘。另外,也不便于拿取。抽取式的拿取會讓整理好的衣服瞬間起皺、凌亂,使得你不想再整理。
還有廚房的食材可以放入透明的容器里,這樣里面的東西和剩下的量一目了然,也很方便使用。其他的物品也按照可視化方式管理,方便查找使用。
二、與孩子一起,享受整理的樂趣
1.說得再多都不如和孩子共同實踐有效果
學會整理收納的好處有很多,可如果只是口頭告訴孩子,孩子很難理解,更不可能去做。那么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理解并行動起來。
不妨與孩子一起給物品分類,在實踐的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不會整理就會常常找不到心愛的玩具。學會整理了,就能輕松找到自己想找的物品。
整理的第一步,要將玩具、文具、教科書等各種物品分成“當下正在使用的物品”和“過去使用的物品”這兩大類。然后,再按照“經常使用”“偶爾使用”等細化的標準進行進一步分類,可以用顏色等可視化記號做標注。
通常0~2歲的孩子由大人負責進行各種物品的整理和分類。但對于已經可以行走的孩子來說,完成“拿”“取”“放”等常規動作也同樣沒問題。此時,不必要求他們做具體的分類,那些不經常使用的物品依舊由家長處理。
從兩歲以后,直到孩子能完全自主整理為止,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進行整理訓練。
在這個時期,整理和分類的方式(使用、不使用,重要、不重要)可以由孩子自己決定,家長可以決定每種物品的數量。也就是幫助孩子樹立“邊界”和“限度”的意識,讓他們知道玩具箱的空間和玩具的數量,以及置物架的空間和數量,等等。
2.經常和孩子一起打掃房間
如果只是告訴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是不會知道具體操作方法的,也不知道該怎么做。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打掃他的房間,一邊打掃一邊講解,多做幾次,他們就能掌握這個技能。
當孩子能夠獨立整理房間時,父母也需要偶爾檢查一下房間的狀況,直到孩子真正養成持久的整理、清潔習慣。
結語
整理收納看似是個家務活,其實整理房間可以鍛煉大腦中的“空間認知區域,更能培養孩子的選擇和決斷力。切莫小看了整理收納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對孩子和家庭有很深遠的影響,當然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