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中粗心,最常體現在 題目要求搞錯,漏掉題目,想的和寫的不一樣…等方面。比如下面這些情況:

漏題+看錯運算符號,導致的錯誤

讀題忽略了“最”,也忽略了下面畫O
看起來錯的五花八門,防不勝防,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跟在孩子后面抓錯題的話,絕對苦不堪言。但其實跳出每一道題,從能力層面看,出問題的都是同一類信息加工的能力。
而在閱讀時,這些問題都能復現,比如原文是“皮皮魯飛快的解完了題”,讀出來就成了“皮皮魯很快做完了題”,或者“飛快的皮皮魯解完了題”…

閱讀時,信息加工能力導致的問題會復現
這里要注意,我們成年人在具備成熟閱讀能力的情況下,這些都不叫問題,因為大意正確,不影響理解,甚至為了加速關鍵信息檢索,大腦會自動模糊處理非關鍵信息。
但在剛識字、學習的低年級孩子身上,他們還不具備成熟的閱讀能力,如果還沒有學會準確的閱讀,反而習慣了省力的模糊、省略,就會出現前面的“粗心”錯誤。基本功不過關的省力,都是耍流氓,遲早要還的。
想要改善這個問題,也可以從閱讀入手,作為訓練信息加工的手段,把認知能力從底層建構扎實。
具體可以這樣做:每天陪孩子讀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孩子讀,大人聽。要求必須讀準確,如果有錯字、加字、漏字,需要重讀最近標點內的句子。我最近在試的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從寒假開始到現在讀了10天左右,閱讀速度、準確度都有提高(從最開始一篇要讀30分鐘左右,提高到20分鐘),順帶連詞匯量都漲了不少,平時說話時常能“語出驚人”了,哈哈。
讀的內容只要是通俗白話文就都可以,最好是孩子有興趣的一些故事,成語故事、名人故事、童話類的都可以,如果是長篇,也可以選一本,每天讀其中的一兩個章節,直到讀完,這樣孩子也能體會到日日積累,就能讀完一厚本書的快樂。

最好是讀大人孩子都有興趣的書,畢竟兩個人都要參與
閱讀篇幅可以自己做調整,以不容易完成但咬咬牙也能撐完為佳。畢竟過度學習>適度學習的觀點,已經是學術界比較共識的了。
堅持做上2周,就能看到明顯進步的。你們試試看,期待反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