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老話兒講,3歲看大,7歲看老,那3歲之前到底應該教育孩子什么呢?你知道嗎?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3歲要養成的三個習慣
關于3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講過很多次,為什么總是在強調3歲、3歲?
那是因為,孩子在3歲之前性格、行為、習慣、教養等等方面都沒有成型,如果錯過了教育的黃金期,當孩子年齡超過6歲之后,改正起來就很困難了。
如果你已經是成年人了,當你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發現性格上的缺陷時,也許正是因為那段時間家庭教育的缺失。
如果你已經有孩子了,當你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時,那大多原因就在于小時候對孩子缺少管教,所以才形成現在的問題。所以,無論你現在是否有孩子,都要學習、了解。
具體要教育孩子什么?或者說,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著重去管教孩子哪些方面呢?
強調一點,這里提到的教育,不是超前教育,而是以培養一個合格優秀的人為目標,所涉及到的教育內容,如果沒有這個目標,那所謂的教育就是空談。
第一重點: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的重要性到底在哪,很多家長根本沒搞明白,甚至也從來不重視,但是,matt老師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們,從一個成年的行為與做事方式上就能判斷出這個人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而這個關系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的。
正面是什么,是正常的智力發育、優秀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關系。負面則正相反。有家長一定會認為這是在危言聳聽,一個親子關系還能影響到這么多方面嗎?答案是肯定的。
什么親子關系,簡單來講就是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這么一說,應該有很父母都明白親子關系的重要性了。
父母的人品,對子女的教養、撫養、教育方式以及態度等,都在這種關系中直接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影響。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那么回想一下,在小的時候,你的父母是否和你的關系非常疏遠,或者你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吼叫,爭吵的家庭里,而這些可能就是造成安全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這種環境中,或者你不希望未來的孩子智力發育緩慢、缺乏安全感、內心脆弱、人格缺陷,那么,一定要改變你們的親子關系,換個說法就是改變自己。
第二重點:生活習慣
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所以,一個人的習慣足可以影響這個人的一生,相信大多父母也都明白這個道理,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自己都沒有好習慣,還談什么培養孩子呢。
那么,作為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哪些生活好習慣呢,下面這些至少要做到。
第一,合理的作息習慣。你能想像一個2歲的孩子日夜顛倒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嗎?影響的絕不止身體上。
第二,做事不磨蹭。不怕就怕磨蹭,現在磨蹭,以后可能耽誤的就是大事,或許都沒機會做大事。
第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從1歲開始,合理地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到了3歲以后,大人特省心。
第四,學點生活上的規矩。站得直,坐得正,吃飯不吧唧,飯里別插筷子,有時候一些老輩的規矩特別好。
第五,學會節約。節約不是摳,而是不浪費,別小看那一分一毛,一粒米,傳統美德必須傳承。
第六,懂禮貌有教養。禮貌可以教,教養需要學,孩子是通過模仿學會什么教養,而這一點就得靠家長。
生活上的好習慣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工作、社交上,一個有好習慣的人會更受人喜歡。
第三重點:學習習慣
孩子學習不好,不是智商低,而是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就算家長再怎么吼、罵、教訓,甚至打罵也沒什么多大效果。為了孩子將來學習不費勁,小時候就要把學習習慣養成。
第一,喜歡閱讀。閱讀這個習慣所帶來的好處太多了,而如何培養孩子愛上閱讀,可以看Matt老師12月9日這期《如何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有這兩套方法就夠了,適合這兩個年齡段》視頻。
第二,培養專注力。專注力差的主要表現就是坐不住,總是走神,專注力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否則超過6歲之后就會有難度,具體方法,請看Matt老師11月25日這期《什么是培養專注力的正確方式,兩招就夠用,適合低齡和高齡兒童》,這期視頻播放超過20萬,受到廣大父母的歡迎。
三歲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關鍵時期,不要覺得一個這么小的孩子還要學那么多東西,是沒必要的。上面說的這些其實都是在生活里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的,而這個形成的關鍵就在于父母日常的行為。
養一個孩子很難也很累,所以更要抓住成長過程中的那些關鍵期,一旦錯過,再想管教,再想改變,就真的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