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遇到挫折就發脾氣怎么辦(孩子一受挫就哭大發脾氣)
有一段時間跟Eric玩游戲,得非常“照顧”他的敏感。跟哥哥一起玩桌游或下棋的時候,只要是輸了就生氣,丟骰子點數少也生氣,必須要重來一次,而且得他贏,如果發現結果還是哥哥贏了,下一秒他就大哭了起來。哥哥也會安慰弟弟,“Eric,結果不重要的,丟骰子當然有贏有輸啦。” 但弟弟經常不聽,就哭著找媽媽。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但是另一廂,Eric卻在一些情況下特別“堅強”,比如玩游戲不小心被推倒了,身體磕到地板,或者頭撞到沙發,我每次都趕緊跑過去看孩子的受傷情況,但也就見他含淚看著我兩下,然后摸摸自己受傷的地方,立刻沒事人一樣又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隊列里,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更不會因此而退縮不前。
所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也許多多少少也會出現Eric的表現。說孩子害怕失敗嘛,在一些特定的領域上孩子真的是一碰就倒,孩子感情越來越豐富,對于負面和消極的情緒也越來越在意,因為不喜歡失敗的感覺,害怕失敗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所以讓孩子崩潰大哭,也不敢再嘗試新的東西。
但是,孩子也多多少少會在一些領域,不害怕失敗。他承受得住那個過程中的反復挫敗,并且有著讓人驚奇的速度重新回歸正常,問他難不難受,他會告訴你難受,但是他的表現和心情,卻又充滿著力量:雖然出現了狀況,但他能好好面對。
這種情況是怎么一回事呢?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仔細談談的話題。
01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英文叫Resilience,也稱為“復原力”或者“抗挫力”。關于心理彈性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孩子心理健康研究領域中,一直都是最熱門的研究之一。
事實上它是我們忍受痛苦的一種能力,是我們從生活里無可避免的失敗、失望和痛苦中恢復過來的能力。即便成人,我們也是通過自己的心理彈性的高低,來應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
心理彈性之于我們的關系,就如同減震器之于汽車的關系。如果汽車沒有減震器,那么每一次出行都會是一場“痛苦”,人生旅途如果沒有減震器也同樣如此,它會讓我們脆弱并且“不堪一擊”。假如身邊的事情總是讓我們心煩意亂,我們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憤怒和煩惱,那么我們就很難過上幸福有效率的生活,也很難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 心理彈性也是“成長型思維”的一部分
整體來說,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心理彈性,但是卻同時也擁有許多“脆弱和不堪一擊”。心理彈性既存在先天遺傳的影響,也跟每個人后天環境息息相關。它的形成既可以從生活中的成功經驗中引發的感悟,也可以緣于挫敗中學到的經驗,它既包含了對痛苦的解釋,也包含了對痛苦的接納。有時候,我們的心理彈性比我們想象中要弱一些,但有時候,它又會比我們想象中的程度要強。
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這個特征尤其明顯。像我現在的兩孩子,無論Eric還是Joshua,在心理彈性上一定有他們現在還不大能“駕馭”的領域,但是又有一些領域,他們比我想象中還要云淡風輕。
如果你覺得“這不是我家的情況啊,我家孩子任何芝麻點大的事情都崩潰”,那么往往需要你再繼續重新梳理一下孩子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小事,找出那一個“哪怕生活給了孩子當頭一棒,但是孩子也做到了重新面對,并且克服困難”的一件小事。
它可以是孩子嘗試了兩次握筆的姿勢都失敗,但是第三次他握住了;可以是孩子總是把握不了如何把衣服穿好,但是在媽媽的引導下他積極配合把衣服穿得工工整整;可以是騎平衡車摔倒了,但是孩子揉揉大腿又繼續爬起來奮進……
不管怎么樣,找到這些小事,因為你會發現,要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這些看起來很瑣碎的成功經驗,會是孩子成長中心理彈性的“最忠實朋友”。
02
如何在生活中播下心理彈性的種子
當我們手頭上積攢的例子,我們自己孩子的失敗和成功的例子都有了(如果還是覺得自己孩子的生活沒有“成功”只有“失敗”,請退回到前兩段話的內容,繼續再找),那我們才可以真正地幫到孩子培養自己的心理彈性。如果我們也想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同樣也可以這么去做,有三個原則可以在生活中顯著有效得幫到我們。
- 原則一:打破“糟糕的念頭”
當我們看到孩子崩潰哭泣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瞬間內心也覺得很煩躁?或者下一秒就泛起了很多的擔心,擔心孩子抗挫力糟糕不能面對輸贏以后怎么辦?如果有,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糟糕的念頭”,我們要先丟棄這些念頭,因為它首先阻礙了我們發展自己內心面對輸贏得失的心理彈性,也同樣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的心理彈性受到影響。
真正對輸贏不介意,也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舉個例子,孩子丟骰子輸了,但實際上丟骰的結果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所以“我們想輸就輸,想贏就贏”的想法也是不存在的,我們沒有能力去判斷結果是什么,更沒有能力去阻止結果的發生。
而在游戲的過程中,參與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做錯。孩子既沒有在過程中做得不好,也沒有打擾到其他任何人的活動,那么,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需要為這個結果承擔責任。當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會哭、會退縮、會害怕是人之常情,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并不需要為“自己的哭泣”而承擔太多的焦慮和恐懼。
所以很多時候,要培養任何人的心理彈性能力的第一點,就是放下所有對“從不”“總是”的執念,不要想著孩子總是害怕輸,更不要想著孩子從不接納結果,我們所需要想的,就是告訴孩子,“這個結果不是我們所控制,它是隨機的。”當我們越能夠自如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孩子也會從我們的言行中感受到我們心理彈性的力量。
- 原則二:給予“黑暗中的擁抱”
擁抱可以讓我們重新獲得力量,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更是需要這份全然不帶任何急迫目的的擁抱和陪伴。每個人都需要有可以傾訴的空間,即便是經歷過最痛苦的不幸的人,傾訴和擁抱都可以讓人重新積攢出力量,我說的傾訴,指的是細節。
當孩子失敗的時候,跟孩子聊聊失敗的過程和細節,這本身是有力量的,同樣是丟骰子輸的過程,完全可以跟孩子談談,“你很想自己能夠在這次游戲中贏過哥哥,但是沒想到骰子丟出來的一個是6,一個是1,所以你輸了。輸的結果讓你心里很不舒服。”
在孩子崩潰大哭的時候,不需要裝做什么事情都沒發生,想著趕緊去把這個事情翻篇,比如急迫地說“不就是一個游戲嘛,結果有什么大不了的。”“輸了啊,我知道你很難過,沒事我陪你,我們再來多丟一次,看看結果好一點沒有”。花點時間跟孩子在“失敗的過程中”停留多一會,讓孩子明白原來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被重視著,我們愿意描述和聆聽細節的過程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心靈的聯結。
這個同樣是“接納”的表現,會提問,而且不帶任何批判地聆聽,而且享受跟孩子聯結的感覺,同樣是面對失敗和挫折,愿意接納的人,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環境,包裹住黑暗中的孩子,給予他真正需要的擁抱。
- 原則三:嘗試用好“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Working Backwards)的用處,我曾經在早教啟蒙文章里提過(參考文章:《劍橋大學給5歲孩子出的一道題,天賦培養的秘密在這里(附資源下載)》),但實際上心理學上也經常用,我們叫“working-backward approach”,它的核心是“以終為始”,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對于任何人來說,失敗并不一定是壞事,我們從失敗中學到的可能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往往我們所見到的每一個成功,背后都是多次必然失敗的鋪墊。
我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來跟大家說下如何運用這個思維。2、3歲的孩子想嘗試自己好好穿衣服,但是能力不到,不管怎么樣就是穿不好衣服,所以總是陷入一種循環,“想穿,穿不好,發脾氣,還是想穿,穿不好,又發脾氣”。這個時候,當我們運用逆向思維的時候,這個困難會更容易迎刃而解。
我們首先要先確定最終的結果全貌,這是我們的“終”。如果一個孩子自己能夠穿好上衣,那他需要做到哪些步驟?他需要先確認清楚標簽在哪里,從而判斷正反面,接著把衣服套在頭上,然后伸左手找到左手袖口穿過去,然后伸右手找到右手袖口穿過去,最后要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樣才完成了穿衣服的全過程了。
接著,逆向思維策略就是讓我們按照這個最終的結果,反過來跟孩子練習“如何穿好上衣”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把穿衣服的困境,變成了穿衣服的游戲。
- 第一次練習:
你先確認標簽在哪里,判斷正方面,接著把衣服套在孩子頭上,然后你找到左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左手手臂穿過袖口,接著你找到右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右手手臂穿過袖口,這四個部分都是由成人主導,孩子輔助的過程。
接著,讓孩子獨立把衣服拉下來,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個便是孩子獨立完成的部分。
- 第二次練習:
你先確認標簽在哪里,判斷正方面,接著把衣服套在孩子頭上,然后你找到左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左手手臂穿過袖口,這三個部分都是由成人主導,孩子輔助的過程。
接著,讓孩子找到右手的袖子,把右手手臂穿過袖口,再獨立把衣服拉下來,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兩部分都是孩子獨立完成的部分。
- 第三次練習:
你先確認標簽在哪里,判斷正方面,接著把衣服套在孩子頭上,這兩個部分都是由成人主導,孩子輔助的過程。
接著,讓孩子找到左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左手手臂穿過袖口,再找到右手的袖子,把右手手臂穿過袖口,再獨立把衣服拉下來,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三個部分都是孩子獨立完成的部分。
……
以此類推,你會發現成人所負責的部分越來越少,而孩子能夠駕馭的環節也越來越多,在每一次練習的過程中,其實孩子都有參與“獨立完成”的部分,只要我們把獨立細分得足夠清晰,那么對于孩子來說,他所負責的每一環節,就是他獨立參與的體現。
我們的孩子當然需要從失敗中學習,但是有時候失敗只是一個結果,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了失敗本身,對于孩子來說他是看不清的,他只能感受到這個過程是多么不舒服。
所以幫助孩子拆解過程,安全地討論錯誤,嘗試錯誤,如果發現某一個練習恰恰是孩子的弱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環節多停留一段時間,多練習幾次,讓孩子也找到在這個過程中嘗試的機會,都會加強孩子在不擅長領域的心理彈性。
當孩子發現自己也能夠專注在失敗的學習過程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而生活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每一個小事情,恰恰就是我們可以滲透的好契機。
心理彈性這個詞,可以說的很大很深,但也可以很淺很簡單,它來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實際上也跟隨我們一生,并且是我們遇到艱難時刻的自救能力的一部分。
大家別看我跟大家聊這個心理彈性的話題,好像說得很淡定、從容,但實際上我也一樣有特別特別難的時刻,難過的時候整夜整夜的失眠,躲在角落里崩潰大哭,也有感覺自己像一個填滿著負面情緒的空心棉花,找不到可以承載我悲傷的安全之處。
我也還在努力跟自己在某一些事情上的“低心理彈性”學著共處,我不能說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遠離痛苦,但我知道我正嘗試著學著接受,并且重新找尋自己的位置。
在這個過程,幫助我積累去面對糟糕透現實的勇氣,恰恰是我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所積累下來的“高心理彈性”,不管是我在曾經給予過幫助的人留下的反饋,還是我身邊無論網絡還是現實親友所留下的鼓勵的話語,這些都會成為我身邊持續不斷的支持,讓我明白,總是有一些力量在后面托著我不離不棄啊,讓我不至于跌落深淵,也讓我安心去走好這段艱難的路。
其實無論孩子還是成人,我們都有各自的心理彈性,無論好壞高低,都是一輩子的修行。我們與其說在教孩子,倒不如是跟孩子共同成長。
我們從孩子身上看到的我們自己,一定比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的他自己,要多得多了,所以一起互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