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孩子啟蒙禮(古代兒童成長的禮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孔子口述的《論語》更是傳承2500多年,這本書講述了什么是仁智禮義信,可以說是君子養成必備書籍,而清代李毓秀把《論語》“學而篇”里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進行了拓展,寫了一本兒童啟蒙書–《弟子規》。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弟子規
《弟子規》是清代兒童入學的必讀書籍,需要倒背如流并踐行之,書里區區1080字便通熟易懂地講述了為人處事的一些基本道理,但是這些道理在現在社會卻被很多人忽視,甚至很多人根本沒有讀過弟子規。記得第一次讀弟子規是大學入學的時候,學院要求背誦《弟子規》,這才知道這本書是多么的珍貴,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弟子規》里的幾句金玉良言。
弟子規
儀表儀容篇
“晨必盥[guàn],兼漱[shù]口”,早晨起來后要漱口洗臉,讓自己神清氣爽,開始一日之計。現在很多人是刷牙,也有人用漱口水,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讓自己清爽干凈,精神飽滿地去開始新的一天,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是關于著裝的,意思是戴帽子要端正,衣服的紐扣要正確扣好,襪子和鞋子要合適不松垮拖沓。看到這里有沒有想起軍訓呢?早上集合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著裝,這個禮儀可謂源遠流長!一個人的著裝給了別人第一印象,所以穿戴好既是為了塑造好形象,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弟子規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自己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要妥當放到固定的地方,不要隨便亂扔,導致衣服變臟。保持整潔是從初中住宿開始就有要求的,但是一到了大學,很多大學生的宿舍衣服都放得亂七八糟,美其言曰:生活要隨意!甚至有所謂的調查報告稱:桌子越亂的人創造力越強!這就仁者見仁了。
弟子規
言語表達篇
“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不要對人說刻薄的話,也不要說臟話和污穢下流的詞語,不要沾染市井粗俗之氣。現在很少人能不講臟話了,很多粗俗之語也成了口頭禪。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甚至會覺得講粗話體現自己的個性。真正智慧的人不是忍受別人的欺凌,也不是粗語相向,而是用不帶臟話的文明用語回擊。
弟子規
“言語忍,忿自泯”、“言忠信,行篤敬”,生氣、憤怒的時候忍住不說話,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可能讓自己悔恨的沖突。與人交往要忠誠、誠信,所作所為要恭敬。現在流行的很多成功學和人際交往相關的書籍教的很多“秘籍”其實都可以在中國經典文學里找到,這里的“言語忍,忿自泯”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人說,行走社會講信用會吃虧,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和企業會告訴你,誠信為本。
弟子規
日常行動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找的時候,不要不搭理,父母要求做事的時候,不要偷懶不做,父母教導的時候,要恭敬聆聽,父母指責的時候,要聽話順承。有人可能要反駁父母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但是這里講的是為人子女最根本的禮儀要求,中國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會講到一點,不管做到多么成功,不孝順父母就是失敗,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怎么讓別人去相信他!
弟子規
“出必告,反必面”,出門一定要告訴父母,回來一定也要告訴父母。最近看到一些網友分享了他們的真實故事,他們悄悄回家,然后父母突然看到兒女回來的時候流露出了激動和喜悅。天下父母心,游子不管走多遠,父母都是牽掛著的,“出必告,反必面”對于父母來說是最重要,也是最安心的一件事情。
弟子規
人際交往篇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別人沒有空的時候,不要去打攪別人,別人身體不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也不要為了跟他說話而打擾他。現在是網絡社交時代,以前打電話的時候可能別人還會考慮一下對方是否在忙、是否在休息,但是現在即時通信就不一樣了,幾乎是隨時隨刻想發就發,很多人深受其擾,陷入社交困局。
弟子規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不要的東西,不要強加于別人。這句話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了,但是踐行的好就比較難了。社會喧囂,人心如何保持澄凈;人心繁雜,自我如何堅守底線?
弟子規
以上就是摘選的《弟子規》的內容啦,建議可以看一下原文,仔細感悟,很有收獲,希望本文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