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用積極的語言做好親子溝通(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和大多數父母一樣都喜歡嘮叨,喜歡呵斥,喜歡用家長的權威震懾我們。小時候其實自己也挺反感這種說話方式的,但漸漸懂事之后其實也就明白了父母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或許因為父母習慣了這種說話方式,所以在弟弟的教育上面,他們仍然沒有改變。悲劇的是,弟弟超級厭惡父母的這種說話方式,常常表現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父母越嘮叨,弟弟越厭煩,如此循環也經常爆發家庭矛盾。這個時候我就擔任起了調和雙方的重要任務,我理解父母的苦心,也明明弟弟的反感,所以自己往往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漸漸的,弟弟更愿意聽我的話,父母有時候也好奇,他們的初衷都是好的,為什么弟弟就聽不進去他們的話呢?
通過這些事情,我深深的領悟到:作為父母,好好說話真的是一門技術活兒。尤其是在有了女兒之后,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我知道父母錯誤的表達方式,往往會挫傷孩子的內心。我給大家分享幾個自認為非常有用的說話方式吧:
1.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總喜歡用哭鬧來達到目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養成了“只要孩子一哭泣,就立馬妥協”的習慣,所以才有了孩子后續的用哭鬧來達到目的。小時候父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但當父母認為孩子到達某個年齡階段的時候,就已經不能用這種方式來達到目的了。可孩子卻依然覺得哭是一個有用的武器,因為過去自己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此時父母就會生氣,就會嚴厲制止。通常情況下,很多父母面對孩子這樣的舉動,都會說:“哭哭哭,你哭什么哭?你成天除了哭,還能干嘛……”
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 安撫孩子的情緒。
- 告訴孩子,有什么需求不要總是用哭來表達,要學會把想法表達出來。
- 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適當滿足,但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告訴孩子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
2.當孩子一個人待著,不想理父母:
孩子一個人待著,其實有很多原因:或許是孩子正在專注的做一件事情,或許是孩子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或許孩子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知道怎么開口對父母講……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獨處的時候,總會冷言冷語的說:“我又沒惹你,你干嘛不理我?我又不欠你什么東西……”
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 細心的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果孩子正在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請不要去打擾。因為你的打擾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 當明顯感覺到孩子有心事的時候,溫柔的問詢孩子究竟怎么了?并且想辦法幫孩子一起解決。
- 告訴孩子,遇到任何難事,別忘了告訴父母,因為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3.當孩子不小心摔壞了東西:
我們都當過孩子,都知道當自己不小心摔壞了東西之后,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因為我們渴望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我們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打罵。很多父母遇到孩子不小心摔壞了東西之后,總是冷靜不了,總喜歡氣憤的對孩子發火:“你看你這個孩子,這么貴的東西,都不知道愛惜,摔壞了舒服了,以后休想我再給你買!”
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 安撫孩子的情緒。
- 友善的對孩子說:“沒關系,以后自己多小心便是了。”
-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只要以后改正了就好了。
- 如果可以修補,可以耐心的和孩子一起修好。
4.當孩子對父母說“不”的時候:
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所以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必須得到自己的允許,并且受不了孩子一丁點的反抗。但是,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孩子也渴望獨立,渴望長大,渴望自己做決定,所以有時候就總是喜歡用“不”來懟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使用出家長權威,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你這犟脾氣都跟誰學的?”
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 耐心的問孩子,為什么要說“不”,原因是什么。
- 如果孩子所說的原因有道理,父母可以理解,可以支持。
- 如果孩子所說的原因有欠缺之處,父母別忘了加以引導和修正。
5.當孩子做事情比較磨蹭的時候:
關于孩子磨蹭這件事,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共鳴。有的家長說,孩子走路慢,吃飯慢,穿衣慢,寫作業慢……其實,孩子之所以做事情比較慢,因為他們缺乏時間觀念。然而,很多家長卻不會好好引導,只是會一味的抱怨:“成日里磨磨唧唧,你煩不煩?明明一兩分就能解決的事情,你非要拖十分鐘完成,真是可惡。”
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 提前告訴孩子,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讓孩子事先心理有個數。比如:14:00必須出門去坐車。
- 語氣溫和的提醒孩子:“還有五分鐘我們就必須出門了,現在是不是該收拾東西了呢?”
- 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如果喜歡磨蹭,家長不妨結合孩子的作業量,為孩子規定一個時間,讓孩子有時間緊迫感。
6.每天叫孩子睡覺或者起床,也是一門大學問:
說到督促孩子睡覺和早上叫孩子起床這兩件事兒,很多父母都直搖頭。有的孩子總是喜歡玩到很晚都不睡覺,然后第二天怎么叫,都叫不醒。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嘮叨:“還不趕緊去睡覺,都這么晚了,明天早上又起不來,真是煩人。”
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 提前十分鐘告知孩子,睡覺的時間快到了,自己該洗漱了。
- 給孩子買一個好看的鬧鐘,把叫孩子起床這件事交給小鬧鐘就行。
- 不要惡言相向,更不要直接掀開孩子的被子,因為你越是這樣,孩子越容易有起床氣。
7.當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如今的家長,十個里面九個都比較注重孩子“分享”的習慣。但是,當孩子面對自己非常喜愛的玩具,尤其是剛買的玩具時,孩子往往是不愿意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玩的。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責備孩子:“我不是教你要學會分享了嗎?趕緊的,把你的玩具給別人玩一下,人家是客人,你是主人,不能這么吝嗇和小氣。聽到了沒?”
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 蹲下身來,耐心的問孩子:“想一想,是你先玩五分鐘,再給他玩十分鐘?還是先給他玩五分鐘,你再玩十分鐘?還是找一個另外的玩具給他玩?”
- 不管孩子做出以上哪一種選擇,都請給孩子表揚,因為只有讓孩子體味到分享的快樂,孩子才愿意做一個愛分享的人。
教育孩子,父母如何好好說話是一門技術,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無理取鬧,只是我們說話做事的方式不適合孩子,才讓孩子變成了所謂的“熊孩子”。為了孩子更好的明天,讓我們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