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管教孩子時不恰當的觀念(孩子有不良行為怎樣管教)
新時代的父母,教育孩子的錯誤方式,大體可分為三類:1,嚴厲型,2,嬌慣型,3,忽視型。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先說嚴厲型,這種管教方式的特點就是:凡事我說了算,孩子只需簡單、聽話、照做就行。孩子一旦犯了錯誤,輕則臉一沉烏云密布,重則語言暴力外加拳打腳踢,“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老古語到現在還是許多家庭的“育兒座右銘”,但是效果越來越差(孩子要么直接硬剛,要么說事實,講道理,常常駁的你無言以對尷尬成內傷,要么跟你打游擊,明著忍氣吞聲乖乖就范,暗地里偷偷摸摸依然我行我素),副作用越來越大(孩子要么唯唯諾諾沒有主見,要么自暴自棄死豬不怕開水燙,要么抑郁無以自拔)許多家長們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老一輩對付我們的招數好用,而現在對下一輩的孩子們無效了呢?一,社會進步,家庭里已不再是一言堂(孩子也是社會人,“憑什么?”這句話就是孩子經常掛嘴邊而追求平等的宣言;二,家長施暴于孩子,有時是因為生活壓力所迫而遷怒于人(工作一天,焦頭爛額,憋了一肚子火,打著都是為孩子好的幌子而理直氣壯的傾瀉怒火,踢貓效應何嘗不是經常上演?)
嬌慣型,有兩個特點,一、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任何要求,都極力滿足,沒有原則和界限,即使把天捅個窟窿,我也替你補上,美其名曰是釋放孩子的天性,實則是培養的孩子不守規矩,而且孩子的欲望、要求會變得越來越大、越高,并認為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是理所當然,導致責任心的缺失,其結果是父母被逼的得越來越“優秀,孩子被寵的越來越沒能力,第二個特點:家長凡事都要想到前面替孩子做,穿衣慢了,替你穿,吃飯慢了,幫你喂,孩子想表達一件事,說不明白,家長立馬開啟“善解人意”模式,哪怕孩子一個眼神,家長已經替孩子說出他們的內心想法,其結果是孩子變得越來越懶,反正,爸媽比我更著急。嬌慣型是目前家庭教育里的另一種主流管教方式,物質生活條件好了,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物以稀為貴,人以少而嬌,所以,不虧待孩子,成了每個家庭的基礎育兒理念,于是,孩子但有所求,家長必滿足之,甚至極盡體貼之能事,事事代勞,仿佛孩子受一點小委屈,就是家長責任的缺失,于是,生活在安樂窩里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鞋帶不會系,屁股不會擦,生活技能被溫柔的剝奪,得不到鍛煉,漸漸變成巨嬰,無法獨立生活,嬌慣型培養出的孩子,多半比較自私,覺得自己是太陽,一切應該圍著自己轉,稍有不順,就會抱怨世界的不公,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如何支配和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無能為力。
忽視型,其特點是:忽視孩子的感受或搪塞敷衍孩子的要求,甚至漠視不管,這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一種管教方式。如果說暴打一頓,孩子還認為父母至少是在乎自己的,那么被忽視就是冷暴力,其結果就是讓孩子產生極度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愛,像空氣,沒有價值,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變成“成癮性”人格,即吸毒、網癮、犯罪等,要么在自我虛構的世界里沉醉,要么挑戰社會法治尋求存在感。關于忽視型教養的案例和傷害,推薦大家讀一下喬尼絲·韋布著作的《被忽視的孩子》。
而現實中大部分家庭又是綜合型管教方式,即一會兒過于嚴厲,一會兒又十分嬌縱,時不時的忽視;有的事嚴厲,有的事嬌縱,有的事忽視,孩子捉摸不透家長的性格,行為方式就會飄忽不定,不利于建立規則意識,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首先要獲得的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的行為方式不是以父母的要求為出發點,而是以他們所理解的為出發點,而且,每個孩子都是偉大的觀察者,卻是一個糟糕的解讀者,所以,別指望對一個年幼的孩子講完大道理,他就能聽懂并照做,(你知道熬夜傷身體,為啥還依舊熬夜呢?)他們只會通過家長的言行舉止來判斷父母是否愛我?父母是否需要我?我在這個家里是否有價值感?當父母的管教方式讓孩子感覺不到被愛被需要的時候,那么孩子通常會通過不良行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例如,言語頂撞,惡作劇,偷偷摸摸,網癮,毒癮,吸煙等等,通過不良行為要表達的情感需求大體可以分為四類:1,過度尋求關注,2,報復,3,權利斗爭,4,自暴自棄。(關于這四類情感需求的出發點以及家長的應對方式,我會在下一篇解讀)
為之于未有,制治于未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幫他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獲得了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不需要不良行為。正確的管教方式是權威型,也叫正面管教,推薦大家看一下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這本書,我也會在下一篇進行詮釋,以及分享我對女兒使用這種管教方式的收獲,如何讓一個從五年級開始叛逆的孩子,到現在上七年級,性格變得溫和,學習成績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