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奶奶說溫州人有一句是說“輕輕說,重重聽”,意思是溫柔地批評,但是要讓孩子牢牢記住!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非常理解,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想要打罵懲罰孩子,但是做錯事的時候,“只是說教,孩子根本不長記性”。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那些不打不罵、溫柔說教的方法,太過理想化了。
另一方面,我們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也會擔心話說得太重了,傷到孩子的自尊。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如何不傷自尊、“溫柔地”批評、恰當地懲罰孩子。
每個人都需要自信和自尊,哪怕是一兩歲的小孩,他們也會有自尊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孩子其實是很要面子的,他們不喜歡我們當著別人的面批評他們。有時候也只是需要一個臺階下,他們就會停止哭鬧。
孩子們們最初的自信的來源是家人的愛里獲得的。但是小朋友也需要通過錯誤來學習,恰當的懲罰可以讓他們學會承擔責任。
其實寶寶從一歲前就會有意識知道自己的一些行為會有一定“影響力”了。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提醒孩子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并教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他們應當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是什么,應該感到內疚。
不過,內疚不等于感到羞愧或自我貶低。內疚感源于“同理性”,有利于培養良好的“三觀”。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學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想辦法彌補過錯。
我的確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什么樣的懲罰是有意義的?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反應過度,讓他們對自己感到難過和失望,其實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了。像“抓狗尾巴”這種能夠馬上改正的行為問題并不需要心理分析。
打罵或者關禁閉等懲罰手段只會短期糾正孩子的行為,無法獲得孩子的認同從而在根本上更正孩子的行為習慣。我們真正想達到的結果是啟發和指導,而不是自上而下打壓式的權威式懲罰。
要采取什么樣的“懲罰”讓孩子記住呢?其實讓孩子記住的關鍵,不在于懲罰本身,而是讓孩子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在父母的強權下,心不甘情不愿的道歉,心里還覺得父母不信任自己,或者偏心。
在認識到錯誤后,采取適當的行動去彌補自己的過失,或者承擔自然的后果就好了。
總結我的批評策略是三步法“溫柔的批評”。這其實是我這些年和澳洲人打交道學到的——外國人特別會“拒絕的藝術”,批評或者拒絕你的時候,完美地保護你的自尊又讓你無力反駁。這個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工作中。
第一步:為孩子的行為尋找借口——“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者“我明白你本來是想……”。梳理孩子的感受,告訴ta,你相信ta是個好孩子,并不是有意做壞事。
可以告訴孩子ta這樣做讓你很不開心,但是你生氣的是這件事,而不是不愛他:“無論你做錯什么,媽媽都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動手打人的行為。”
第二步:告訴孩子ta的行為的結果是什么,這樣做會如何影響別人——與其對孩子說“你會把地板弄壞了”,不如告訴他們“地板上的水會滲下去,還會破壞樓下鄰居的天花板。”
“弟弟被你打會很疼”,還可以加上“你打過他好幾次了”,“你沒有考慮他的感受,對不對”…
又或者“你這樣大吼,別人都沒辦法聊天了,都聽到你的聲音”……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而是不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你也可以借機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這也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到別人:“我知道讓你在玩得正開心時,跟朋友說拜拜太難了。但是,如果你回來晚了,我會擔心。”
第三步:及時彌補錯誤。事情已經發生了,就算覺得再糟糕也無法挽回,但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彌補過錯,比如:“我們怎樣做能讓弟弟感覺好點呢?”
可以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與孩子們商討問題的解決方案。
彌補錯誤的方式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可以是道歉、安慰、分享、打掃衛生的形式,也可以做其他家務,比如擦地板、垃圾分類等等。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的某些行為傷害了家庭和諧,ta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言勝于行,做點什么,我覺得這比一句“對不起”或者“我錯了”有意義多了!
如果是在游樂園或則其他地方,和其他小朋友有了摩擦,我也會鼓勵孩子從行動來“彌補”過失,比如給小朋友吹一吹,或者鼓勵她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的孩子。
如果孩子搗蛋的過程中、完全不聽,父母可以直接執行,用行動終止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我說ta不聽啊”,說沒有用,行動起來。
不用講大道理,孩子要承擔的自然后果是諸如:不遵守游戲規則就不能繼續玩了,在超市里不乖乖跟著媽媽,下一次就不能和媽媽去超市了。
-“媽媽你要去哪?”
-“去買東西。”
-“我也要去!”
-“今天不行”
-“為什么?”
-“你覺得是為什么呢?”
-“因為我在商店里亂跑?”
-“對。”
-“給我一次機會吧,我今天不會了。”
-“以后還會有很多機會,但今天不行,今天你乖乖待在家里,我自己去買。”
但是不要忘了,在孩子努力糾正行為、彌補自己錯誤的同時,也要表示贊賞和感激,好的行為要強化和鼓勵哦。
孩子們需要來自父母的肯定態度來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學會自愛,但不要過分追求自尊(做錯事也應該讓孩子感到內疚,承擔一定責任),否則他們可能會覺得全世界都應該圍著自己轉。
還有一些關于如何糾正孩子錯誤的問題是大家經常問到:
01 我家孩子一點都說不得,我一說她哪里做得不對,她就非常生氣,反倒搞得像是我做錯了什么一樣。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些孩子天生自尊心強,自我評價低,對批評很敏感。雖然我們常說要對事不對人,犯錯不代表是“壞孩子”,但大多數孩子并不能聽出你是在批評他們的錯誤行為還是在批評他們自身。所以我們一批評,哪怕我們很注意語言技巧了,孩子還是可能覺得我們是在批評她。孩子們的世界非黑即白,如果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們會感覺非常糟糕。
所以我的建議還是,試著在批評之前,“曲線救國”,先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幫她把她的“借口”說出來。告訴她你是愛她理解她的,再告訴她這樣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最后鼓勵孩子想辦法彌補過失,或者和她一起去彌補過錯。
02 該如何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呢?
有一部超級火的動畫片教“Bluey”(布魯伊)我和孩子都非常喜歡看。
其中有一集里,小狗BLUEY和她的妹妹因為“奶奶會不會跳牙線舞”這個問題爭論起來,Bluey和Bingo給奶奶打視頻電話,證明自己是對的,奶奶不會跳。于是妹妹Bingo很傷心,不和Bluey玩了。Bluey很難過,就去找媽媽求助:我對了,Bingo錯了,但她就不和我玩了,這不公平。
媽媽說:親愛的,你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希望你是對的呢,還是希望Bingo和你一起玩?
在媽媽的提示下,bluey想到一個好辦法,她電話奶奶,教會了奶奶跳“牙線舞”,然后給Bingo看,奶奶會跳了!于是問題解決,兩人和好如初。
我覺得Bluey和Bingo的爸爸媽媽做得特別棒!如果孩子不能獨立地解決眼前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談話假設場景來幫助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比如,可以對孩子說:“這樣做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如果那樣做會……”來描述問題,提示孩子一些思考的方向,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孩子主動思考不同行為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哪些不同的結果,而不僅僅是“我想”怎樣做。
有一次,酒酒和他的小伙伴一起玩,酒酒想要吃小朋友手里提著的小面包,而那個孩子總去搶酒酒的氣球,兩個人互不相讓。我就提示酒酒,如果你想要吃Y的面包,你想想有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和他交換呢?
不過,當你嘗試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時,他們提出的建議可能會讓你哭笑不得——“把弟弟送走就好了呀!”?? 這時你可以反問他:“這當然是一種選擇,但這樣做誰來照顧弟弟呢?沒有爸爸媽媽和姐姐,他會不會很難過呀?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讓孩子學會考慮到其他人的觀點和感受。
教育孩子肯定不是什么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夠耐心來引導孩子,這樣他們會越來越擅長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當孩子成功地解決了眼前的難題,別忘了及時鼓勵他們:“太棒了!這么做果然是對的!”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去獨立解決問題。
03 孩子的自尊心好像特別強,我該怎么辦?
有段時間,妞妞總是說“我不會”,并且說“我不學”,因為“我不會”、“我不敢”。如果你鼓勵她,說她可以的,她還會說“我不行的”“我不棒”……每當聽到孩子覺得自己很差勁時我都會很心痛,好想緊緊抱住她、告訴她,她在我心中是多么特別。
但是仔細想一想,搞清楚這背后的根源,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我們往往認為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會更快樂,但研究顯示,這樣的人并不一定在學業和人際關系方面表現更好,甚至不一定會更快樂。恰如其分的自尊心、內疚感是正常的反應,也有助于我們改進自己的行為,收獲友誼,自我成長。
當孩子不敢嘗試、不愿意嘗試,說自己不會、不行、不棒,可能是因為我們表揚得太多了。我們過多地告訴孩子,你很棒,孩子反而害怕自己做不好,失去你的這樣的評價,甚至失去你的寵愛。
過分贊揚孩子可能會適得其反。有些時候,你越是努力向孩子證明他很棒,孩子就越可能覺得自己很糟糕,擔心自己永遠都配不上你的稱贊。在一項對比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些孩子分為兩組,一組參加增強自信的課程,另一組孩子則直接接受學科指導。結果顯示,那些真正掌握數學和閱讀技能的孩子會更有自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教育的重點應是幫助孩子提高真正的能力、學會與人交往,而不是單單是讓孩子相信自己很棒。
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太妄自菲薄、感到自卑。自尊心太強,怕“輸”,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或者太在意他人的評價也會使人痛苦,抑郁的風險也會更高,并且還會導致“自我預言”的惡性循環:這樣的孩子會害怕嘗試新的事物,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做好。他們還會覺得自己無法和別人好好相處,因而盡量避免各種社交場合。還可能引起完美主義,覺得沒什么東西值得自己滿意。
提高孩子自信的方法并不是教他們如何自我感覺更好,而是幫助他們減少過分的自我專注,更多地關注在事情上。現代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人們往往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真正的自尊并不是口頭上的“愛自己”,而是不再一遍遍自我懷疑。想想你和真正的好朋友們在一起時,你并不會過分糾結“我是不是不夠好?”或者“他會不會不喜歡我?”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尋找比“自我”更值得關注的東西——無論是友誼,還是學習一門新的技能。
04 成功會增強孩子的信心嗎?
大多數時候會的。但有些孩子會很快低估自己的成功,認為自己表現得并沒有那么好。研究發現自尊心太強的人成功后反而會比失敗后更焦慮,因為他們會擔心自己下次就做不好了,總是覺得無法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心理學上有一種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方法叫做“回顧過去”,簡單來說就是給孩子講一些他曾經通過不斷努力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比如,“還記不記得第一次學滑板車的時候,你在公園里摔倒了好幾次,現在你已經可以想滑到哪就滑到哪了!”重點是要讓孩子意識到那些之前他做不到的事,現在已經可以做得很好了!
05 我覺得我的孩子也能夠做好,但他不愿意按我說的去做,怎么辦?
爸爸媽媽首先要認清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認為”孩子能夠做到一些事是很容易的,但他們具體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每天晚上讓孩子上床睡覺時他總是磨磨蹭蹭地不想去睡覺,你可能需要想想其他辦法。這并不是“別的孩子/妹妹都能乖乖地自己睡覺,你怎么就不行”的問題。合理要求指的是孩子大部分時間能做到的事,或是稍微超出他們能力范圍一點的事。
要是孩子還做不到,無論是你給他獎勵還是懲罰,都是沒有用的。我記得曾經在討論“如廁訓練”的時候,也和大家分享過這個觀點,獎勵和懲罰并不是如廁訓練成功的關鍵,并不會讓上廁所這件事變得更加順利,甚至還可能適得其反。
07 怎樣才能鼓勵孩子好好表現呢?
認可孩子的努力和進步。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當他做正確的事時,你會由衷為他感到高興。而我們可以選擇性遺忘掉那些孩子曾經做錯的事。千萬不要當我們小時候也會反感的那種總是叨叨不休的人。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成長,現在的他已經不是以前的他了,所以那些曾經犯過的錯也就沒必要再提了。
現代育兒理論中,正面養育的觀點強調,我們應該善于強調孩子的進步和改變——“哇!你和弟弟在好好分享玩具呢,真棒!”,“你越來越擅長和別人溝通交流了!”,或是“聽說今天你教新同學用小自行車,你越來越樂于助人了!”
要相信語言的力量。告訴孩子,不要擔心你曾經做錯了什么,以后會不會做錯什么,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努力。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 END –
管不住孩子?溫柔但不堅定,道理再多也是白搭
已經回答了100遍,為什么還是回答不了孩子的為什么
如何讓倒地打滾的孩子站起來,并且之后不再這樣做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請在評論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關注“夏天的陳小舒”,
回復以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對應的推送啦
回復【懷孕】備孕知識、孕期疼痛、孕期營養、孕期美容 等;
回復【哺乳】開奶、母乳不足怎么辦、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藥 等;
回復【奶粉】配方奶知識及奶瓶喂養;
回復【乳腺炎】漲奶、母乳過多怎么辦以及如何擠奶喂養;
回復【濕疹】了解嬰兒濕疹;
回復【生病】關于感冒、打鼾、發燒、咳嗽、便秘等幼兒常見病;
回復【睡覺】嬰兒睡眠知識綜述、新生兒睡眠安全等;
回復【頭型】如何塑造寶寶的漂亮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