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子女成年是每個父母都想要的。然而,很多人過于專注于教孩子好好學習,在某些學科技能上出類拔萃,以至于忘記了培養孩子獨立和成熟的方面。
小習慣,大后果

教育學家認為,育兒的首要目的是讓孩子身心健康。無論孩子出生的環境如何,都需要培養他們過上正常、健康的生活。身心健康是一切的基礎。之后,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對生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完善自己的人格,懂得在家庭、學校等集體環境中的社交行為。孩子需要具備知識技能、判斷能力和判斷能力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孩子能夠獨立生活之前,父母應該培養和訓練孩子長大。筆者認為,除了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外,還要發現和消除孩子的不良習性。
因此,我們不僅要把重點放在要做的事情上,還要指出要避免的事情,以便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比如:有的孩子有每天早上讓父母叫醒孩子的習慣,這其實就是對孩子自律的最大影響!但是,父母也不要突然宣布要求孩子明天自己起床,。在早期,父母需要監控和引導孩子采取保持清醒的措施,而不是直接喚醒孩子。當父母放開孩子的手時,孩子就開始獨立了。”
父母改變壞習慣為孩子樹立榜樣

對于父母來說,孩子總是很小,需要被保護。例如:孩子在不上學時可以不刷牙 ,幫孩子準備私人物品,孩子不知道怎么分擔家務,和老師交流時說話輕聲細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塑造孩子長大后的性格、心態和命運。習慣雖然小,但造成的危害可能很大。繼續保持這些習慣,長此以往,會讓你的孩子變成弱智,影響孩子的獨立性。
除了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也要立即消除壞習慣,除了父母言傳身教,孩子們也會從其他很多方面學到東西,比如他的老師、同學、朋友……人們常說,孩子的習慣反映了父母的生活方式。所以,為了幫助我們的孩子改掉壞習慣,我們需要認識并改變我們自己的壞習慣。
父母們應停止強加舊思想,要真正考慮孩子的未來。許多父母經常引導他們的孩子去思考他們自己的想法和經歷。即使他們沒有說出來,他們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將這種觀點傳達給他們的孩子。
因此,父母需要放棄他們固有的信念。以固有的觀念思考未來是許多錯誤的根源,父母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創造在任何年齡都受到贊賞的價值觀。
通過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孩子可以逐漸形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維方式,為進入生活的價值觀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