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科學研究的心理學專家認為,人們通常低估習慣的功效,卻高估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功效。
但實際上,擁有高質量自控能力的人,并不是完全依靠自控,而是依靠習慣。
知名教育家葉圣陶之前也表示過:什么是教育?其實文化教育可以簡單的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塑造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認為,對孩子進行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塑造孩子有良好的習慣,但實際上,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和訓練,以及未來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會遇到孩子無理取鬧、不聽話、哭鬧鬧事等情況,甚至有的孩子已經把這種情況變成了自己的壞習慣,讓家長感到頭大。
在一定程度上,即使一個孩子很聰明,但是這個孩子卻沒有一些良好的習慣時,也很難獲得成功。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已經成為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但其實如果家長從小就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正確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對孩子習慣的塑造也不會太難。
家長可以通過掌握以下六點,幫助孩子從小學到中學養成良好的習慣???
1、了解什么是習慣。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習慣。
簡單來說,每個習慣其實都是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一部分:暗示、習慣性個人行為、獎勵。
心理學家發現,習慣的產生并不一定意味大腦在行為習慣進行中有目的的進行干預。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人們養成良好習慣的暗示。當孩子有了適當的暗示,孩子就會按照舊的習慣化自動解決問題,并不受孩子大腦意識的干擾。

暗示:當孩子對一個人的行為有了認識,就可以在不受人腦控制的情況下,有條件地刺激相關個人行為的實施。
獎勵:當對一個人的行為給予一定的獎勵時,可以促使這個人的行為變得穩定和習慣。
當隱含的和習慣的個人行為和獎勵成為一個詳細的控制回路時,就可以導致一切習慣的產生。

2、和孩子進行事先溝通
首先,家長們想要孩子培養哪些良好習慣的時候,應當事先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并告知孩子這些習慣的好處,然后和孩子一起列定計劃如何進行培養一些良好的習慣。
同時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督促孩子努力,以促進孩子的良好習慣。

3.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前提就是盡力防止一切破壞孩子良好習慣的環境和個人行為。
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營造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盡量表現出沒有孩子的壞習慣,避免 孩子效仿。
日常生活當中,家長應當有意識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內涵,為孩子創造一個民主的可進行有效溝通的環境以及親密的親子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習慣的養成。

4、對孩子長期的觀察
良好習慣當中有一環叫做“慣常行為”,這是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一項關鍵點。
家長在孩子剛剛出現良好習慣的時候,需要對孩子進行持續觀察,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始終如一的執行一些好的行為,使之形成慣性,才能引導孩子將這一行為慢慢的培養成為自己的習慣。

5、給予一定的正回饋
習慣養成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獎賞”,這一環節是讓孩子形成習慣閉環的重要點。
家長想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應該在觀察孩子完成良好習慣之后,給予孩子一定的正反饋,這樣才能夠促使孩子的好習慣得以持續發展。

6、注重時間點
家長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小學階段,小學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關鍵點,這六年的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未來六十年的發展。
于敏老師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當中列舉了很多觀點和方法都非常適用孩子這關鍵的六年成長。
其中在這本書里面,于敏老師將孩子按照1~6年級不同階段進行了更加
例如在孩子1~3年級的時候,家長應該注重孩子的教育基礎;
2~6年級的時候應該關注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根據不同的階段能夠讓家長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成長,根據孩子成長的階段,家長也可以更加詳細的了解到孩子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孩子屬于哪種性格,以此來更好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另外書中結合了上百個真實的案例,能夠幫助家長在其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更好的幫助家長正確的引導孩子的身心發展,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孩子成長似乎是一個自然而然而又無法阻擋的一個過程,家長們應當用全身心的愛去陪伴,做孩子堅實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