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養成健康心態的方法(如何引導孩子心理健康)
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幼兒期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黃金期,各種行為和習慣,都在這個時期奠定基礎。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呢?
給大家分享幾個方法,有娃的家長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快樂的成長。

插圖.源自網絡
1.不要對孩子太嚴厲,過于苛刻,打罵孩子,形成孩子從小膽怯,自卑,逃避責任等不健康的心理。或導致孩子叛逆,反抗,說謊,離家出走等行為。
2.不要過度溺愛孩子,過度關心孩子,孩子變得自大,目中無人,成為自高自大的人。導致孩子父母的話不聽,老人可以隨意欺負,但對他人沒禮貌。
3.不要恐嚇孩子,家長恐嚇孩子會喪失父母的權威,以后的一切告誡,孩子都不會當回事,不服從。
4.不要用賄賂當做補償或者鼓勵孩子,從小要讓孩子明白權利與義務,不盡義務就不能享受權利。如:小到家務活,他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不是幫媽媽干,他也有義務分擔家務活,爸爸做飯,媽媽洗碗,寶貝擦桌子,而不是賄賂孩子。
5.不要嘲笑批評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經常被嘲笑得不到尊重的家庭里,內心會害羞,自卑,懷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當他被他人欺負的時候都不知要反抗,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差勁的孩子,影響孩子的一生。
6.不要過度表揚孩子,孩子自尊心太強,容不得他人批評和指正,影響孩子的社交,要知道社會的生存法則,沒人有義務時時捧著自己,在學校,如老師批評時就會內心極度脆弱,從此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學習,影響成績。
7.幫助孩子一起面對困境,在遇到困難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孩子方法,而不是替辦,讓孩子在困境中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事事包辦,讓孩子多度依賴家長,未來生活無法自理,學會放手,也是對孩子最基本的愛。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學習,生活,學會基本的生活能。
關注孩子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感受到信任,安全,溫暖的成長環境,這樣的關系可以讓孩子更活潑,開朗,自尊和自愛,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