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
“人是被習慣塑造的,優異的成績來源于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很多家長,把提高孩子成績的希望寄托于各種課外輔導班,今天英語、明天數學、后天寫作…….
這種頻繁且填鴨式的教育,不但讓孩子們疲于奔命,也吞噬了他們用于消化和吸收知識的時間。
長此以往,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提高多少,反而脾氣見長,親子關系愈發緊張!
這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不談學習,那是母慈子孝;一談學習,就雞飛狗跳!
其實,最簡單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幫助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習慣,用習慣的力量,引領孩子成長。
很多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天堅持,日積月累,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性格、處事方式。
尤其是下面這3個習慣,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堅持,形成習慣,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思維習慣: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有一個流派叫“自我決定論”,認為推動人自我發展的內在動機,主要有三個因素:
“安全感、自主性和勝任感”。
有了安全感,孩子才會發展出行動的自主性,而不用擔心別人的評價。
有了自主性,孩子才會專注于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必擔心失敗和錯誤。
有了勝任感,孩子才會把安全感轉移到自己身上,覺得自己有信心應付這些挑戰。
由此,孩子就形成了一種正向循環的思維模型。
反之。
如果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陷入一種負向循環的思維模型。
他不愿意去探索世界,也不愿意去面對一些必要的難題。
他行動所有的重心,都是在想方設法回避可能的傷害上,他會通過縮減自己的活動空間,來獲得一種安全感。
此時的他,就會特別在意被人贊揚和批評,別人的一點點批評意見,都可能讓他焦慮,崩潰。
因為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就失去了行為的自主性。
想一想,為什么我們要送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逼著他們做各種練習?
本質上來說,就是覺得他們不夠好,認為需要借用外力來干涉。
或者說,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焦慮,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要知道,這種不信任的氛圍和父母的焦慮,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的。
既然孩子們感受到的是父母覺得自己不夠好且沒有充分地接納和信任,所以他們很焦慮。
有些孩子向內壓抑自己的需要,求父母的認同,表現出“懂事”。
而另外一些孩子則向外宣泄不滿,希望父母關注,表現出“叛逆”。
總之,他們的一切努力都放在尋求安全感上,從而沒有發展出對學習的自主性和勝任感。
怎樣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呢?
- 關鍵是要理解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
- 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這就需要我們家長首先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跟孩子交流,傾聽他們的需要和內心感受,并尊重他們的選擇!
其次,才是引導和發揮孩子自身的稟賦和優勢,逐步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獲得勝任感。
只有當自己有了安全感,孩子們才能發展出努力上進的自主性,因為最終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負責!
請記?。?/span>我們家長幫不了孩子一輩子,也替代不了他們的人生之旅!
行為習慣:每天都要堅持閱讀
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采訪中提到,她從小在父親的引導下,養成了閱讀習慣,閱讀對她來說,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在書籍的滋養下,董卿在《朗讀者》、《中華詩詞大會》以及春節聯歡晚會等節目中從容優雅的主持風格、出口成章的語言表述,形象展示了什么叫“腹有詩書氣自華”。
閱讀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但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這些年來,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孩子們在閱讀的時候,聽覺、視覺、語言、認知和情緒五個方面的能力都有明顯刺激。
而且,如果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家長的陪同并進行解釋和探討,大腦的活化會更明顯。
也就是說,會閱讀的孩子,不僅耳聰目明,而且語言能力、認知思考能力、意志力和情緒能力都會更強。
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比如,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創造讓孩子翻書的環境,目的是讓孩子認識“書”并愛上它。
在孩子喜歡看圖片的時候,就可以陪孩子共讀繪本,并慢慢觀察他有興趣的畫面,并多做一些延展。
在孩子喜歡講故事的階段,就可以引導他加上對故事的描述,讓他用完整的語句講下去,并且還要跟他進行討論。
最后慢慢過渡到文字的自主閱讀,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只需要做一件事:不斷提供適合他們年齡的,更多元,更多主題的書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經常帶頭閱讀,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身體習慣:每天都要堅持運動
如今很多孩子,缺乏運動的現象十分普遍。
有超過六成的中小學生,每天體育運動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有1/3的孩子根本不運動。
特別是到了周末或者節假日,很多孩子更是深更半夜不睡,日上三竿不起。
起床后不是拿著手機,就是拿著平板玩,孩子們近視的現象十分突出。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永遠是人生的第一位,家長們不能顧此失彼,只注重孩子的作業是否有沒做完!
實際上,運動的好處,大大被我們低估了。
運動不僅能讓人保持身體健康,給人帶來快樂,還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提高反應速度、還能緩解抑郁癥。
所以,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孩子聰明的大腦。
作家村上春樹每天都要跑10公里,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提到:
“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跑步,在我迄今為止的人生中養成的諸多習慣里,恐怕是最為有益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
引導孩子每天堅持運動,哪怕半小時,也是一項小投入大回報的投資!
三步,就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1、從微習慣開始
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貪大求全,重要的是養成行動的習慣,讓動作小到不可能失?。?/span>
比如,每天溝通1分鐘、看1頁自己喜歡的書、跳1分鐘繩、……,待到習慣成自然,再逐步增加難度。
2、進行簡單記錄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打卡、貼小紅花、積分獎勵等方式。
一方面讓孩子看到進步,另外一方面就是增強趣味性,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3、把行為模式化
固定時間、地點和要做的動作,就不用每天糾結要不要做,什么時候做,做什么動作,增加行動的可能性。
只要當這些堅持,慢慢給孩子帶來一些生活和學習上的積極改變,孩子就會更愿意堅持下去!
當孩子養成了自主自發的習慣,自律就成為了伴隨他一生的好習慣,就不需要外在的督促或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