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一說“潛規則”,我們都知道是個貶義詞,有些規則形式上很隱蔽,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一套應對辦法去規避。
按理說,潛規則應該指的是成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和孩子沒有多大關系。但是經常看到“幼兒園里有潛規則”這樣的文章,凝媽開始是不相信的,小孩子哪談得上什么潛規則。

后來看了很多家長和老師的真實評論,才知道這個潛規則確實存在,危害還很大。
有位媽媽說,他兒子上小班的時候,下學期表示不想去幼兒園,問他是為什么?
兒子說老師說他慢吞吞的,他覺得很委屈,自己沒有慢吞吞,每次都把飯吃光了,為什么還被老師冤枉呢!
原來這個孩子很文靜,做事吃飯就是有點慢。但是老師沒有告訴家長孩子的問題,卻瞞著家長這樣數落孩子,把孩子的上學積極性都打消了。

作為家長,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在學校有問題,老師肯定會找家長,家校合作,共同糾正孩子的問題,卻沒想到老師一聲不吭,只會埋怨孩子,讓孩子獨自承受。
真是應了那句, 有些孩子老師不喜歡,但老師不會明說。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提前知道,哪類孩子在幼兒園可能遭受冷遇,提前做好準備,讓孩子開開心心去幼兒園。
凝媽總結了幾百條留言,發現大家反應比較集中的有3類孩子,是老師“潛規則”的對象,大家一定注意了。

老師不喜歡這4種類型的孩子,家長多留意
第一類,動作慢的孩子惹人嫌
孩子動作慢,有些是個性原因,但大多是在家沒有養成好習慣,自理能力差,不熟練,動作就慢。比如吃飯的時候,邊吃邊玩,家長怕孩子餓,在邊上喂飯,孩子就養成了不緊不慢的習慣。
在家里,就一兩個孩子,家長可以忍受孩子的慢。但是到了幼兒園就不同了,30多號人,如果一個人吃飯、穿衣、收拾東西、排隊等等動作太慢,就會影響整個班級的工作進度。
老師內心一著急,就會催促孩子,忍不住數落幾句。孩子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哪受得了這般嫌棄啊,時間一長就郁郁寡歡了。
所以,家有幼兒園的孩子,或者準備上幼兒園的孩子,一定要訓練孩子的各種自理能力,孩子自己會做了,堅持做了,熟能生巧,動作就能快起來。
如果暫時沒調整好,就跟老師打個招呼,讓老師多擔待、幫助一下,只要我們通情達理,老師也賣個面子。

第二類,沒規矩的孩子不受歡迎
孩子進入幼兒園就進入一個小社會,要和幾十個孩子生活在一起,對老師來說,最喜歡乖巧聽話的孩子,老師一說,孩子們就知道怎么做,老師省心了,也能騰出更多精力進行更高質量的教學活動。
但是,有些孩子就是沒規矩。上課的時候大吵大鬧、下課的時候經常推搡小朋友、睡覺的時候也不肯睡。老師沒辦法,只能分散精力去處理這些事情,搞得心力交瘁。
有個老師說,班上有個孩子被爺爺奶奶慣壞了,特別自我,一點規矩都沒有,經常和小朋友發生沖突,也不會冷靜地和小朋友和解,而不是不依不撓地和小朋友撕。
遇到這樣的孩子,老師也是倍感頭疼,處理難度很大。
所以,家長一定要花大力氣教孩子守規矩,上課認真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管理好情緒等等,這不僅對上幼兒園有幫助,上小學、中學、大學、走入社會,都是重要的一環。

第三類,不會表達的孩子常吃虧
孩子上幼兒園,離不開和老師的互動,也離不開和小朋友的互動,如果不會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冷落或者誤解。自己著急、傷心,還沒人懂,這滋味肯定不好受。
有兩個孩子起了沖突,老師問他們是怎么回事,其中一個孩子伶牙俐齒,說是另一個孩子有錯在先。另一個孩子只知道哭,吞吞吐吐不為自己辯解。結果老師就認可了第一個孩子的話,批評了另一個孩子。
實際上,是那個會說話的孩子先挑頭惹事,不會表達的孩子就吃了啞巴虧。
還有那些嘴甜,常說老師好、老師漂亮的孩子,就特別受老師喜歡,什么活動都有份。那些不太講禮貌的孩子,有些活動就可能排在后面。
會表達自己,才能讓人懂自己。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話,才能更受青睞。
所以,家長一定要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遇事冷靜,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還要學習一些禮貌用語,人見人愛。
家長了解這些潛規則,一定要在家里做好準備,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

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家長的職責,不可推卸
孩子在幼兒園接受教育,但孩子永遠是家長的,不是老師的。不要指望所有的事情都在幼兒園學會,家長一定要承擔起教育職責。幫助孩子養成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語言能力等等,讓孩子被老師喜歡、被小朋友接納,享受幼兒園3年的生活。
首當其沖的是,我們要讓孩子進行體驗式學習,讓孩子在真實場景中學會如何自理、如何講規則、如何表達自己。
我們要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學著吃飯、穿衣、如廁、收拾書包、自主入睡,孩子有鍛煉機會,才能強大起來,

我們要模擬幼兒園情景,讓孩子了解基本規則。比如設定讀書時間、玩玩具時間,做這些事項時,讓孩子保持安靜,鍛煉坐得住的能力,為上課認真聽做準備。比如和家人、朋友鬧矛盾時,要有同理心,考慮別人的感受,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
我們要以身作則,見人時有禮貌地打招呼、交往,讓孩子學習基本的生活禮儀,養成禮貌習慣。
我們多跟孩子說話,多給孩子讀書,讓孩子學著正確地表達自己,以便以后能順暢地講事實、擺道理。

但是,我們很多家長畢竟不是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在一些問題的預見性上都有很多欠缺,導致教育孩子時不夠完善,讓孩子“學藝不精”,被無辜“潛規則”。
不過,這是可以解決的,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故事書,彌補我們的不足。
有很多幼兒園在使用《幼兒情緒行為管理小畫書》,凝媽很受啟發,在二寶2歲多的時候就購置了一套,二寶特別喜歡,從中受益良多,上幼兒園非常順利。二寶現在4歲多了,自己就能讀這些書,已經成為自主閱讀讀物,真是棒極了。

以前總習慣等著給他喂飯,讀了其中的《不要媽媽喂》之后,二寶就表示“我能自己吃”,奶奶追著喂的時候,他還會拿著書給奶奶看。

以前特別喜歡哭,像積木倒了、沙子造型沒弄好、生病吃藥、打預防針、摔倒了、媽媽出門、見到生人等等,都是用哭表達自己的不開心。
讀了其中的《我不哭》之后,二寶會安慰自己“我不哭,我不哭”“一會兒就結束了”“吃了藥,病會早點好”“跌倒自己爬起來”。
給自己一個合理解釋,一下子變成了勇敢的小男子漢。

讀了《嘿,你好》之后,二寶也學會了和別人打招呼,知道說“你好”。

還有睡覺、刷牙、衛生、如廁、分享、不怕輸等各個方面, 都有非常大的進步。二寶總是能從書中找到他的影子,向他們學習好的行為。

這套書真的是太貼近生活了,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這套書寫不到啊!

一共40本書,40個主題,包括了我們上面提到的自理能力、情緒、規則、禮貌等多個方面,常讀這套書,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悄悄發展起來。
這套書價格也非常親民,原價128元,活動價僅需59.9元,一本不到1.5元,能從2歲用到6歲多,非常值得。為孩子準備一套,讓孩子成為人見人愛的小萌娃。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干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