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究竟是為了誰?
對于每個青少年來說,讀書到底是為了誰?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但是他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難道讀書僅僅是為了考試,為了成績,為了給父母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嗎?
不是的,我們要在書中找到歡樂,找到向往;讀書是為了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走馬觀花!
真正想讀書的人,他的內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沖破所謂的成績、面子而成為自己前進的內驅力。
所以我們,常常想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于他不是一句空話;魯迅先生棄醫從文而讀書,在仙臺因為解剖學考試及了格,卻被別人懷疑是老師給他泄題,這使他的內心深深地受到了傷害;看電影事件,更是讓他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才讓她意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決定要改變中國人的命運只有改變精神,唯有思想改變,才能真正的改變一個人,讓他有健全的人格。
所以真正的讀書,小而言之,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而讀書,大而言之,是為了祖國,為了民族的未來,不負使命擔當。(我和兒子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談到:10歲的時候80%是為了自己,20歲的時候60%為了自己,30歲的時候40%為了自己,是的,年齡越小越需要為自己積淀資本,隨著年齡增長和自己的成長,才能為國為民族的希望而讀書)
正是因為周恩來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讀書,才造就了備受世人敬仰的一代偉人。
書的第五章里講到,當你改變學習態度時,學習成績也將隨之改變。學習態度決定了你的學習效率,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呢?
當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大的問題化成小的問題,或尋求他人的幫助。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愛動腦筋的習慣,讓自己的大腦勤奮起來,我們就更愿意更有動力去讀書了。我們只有前進并嘗試勇敢的去改變自己,才能夠走出不同的路。
積極的心態,能將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美好!
只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只要擁有正視缺點的勇氣和改正缺點的信心,加上后天的不斷努力,成績就一定會有所提高的。
學習是一件苦差事,但我們要知道,這件差事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是不能被推卸的,學習是屬于我們的,學習是人生路上的航標,是夢想的動力。
學習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興趣,有好奇心,有探索的力量,才能真正把學習這件事做好。
在書的封底有這樣幾段話,很讓人受啟發……
讀書能影響人的一生,也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推動力,在讀書中積累的知識,掌握的本領是一個人未來成功的基礎,是其一生中最有價值的財富,我們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更多的選擇,能讓生活一直充滿希望。
讀書不僅能幫助一個人開拓視野,而且能幫助一個人成就事業,讀書能使人聰明睿智,謙虛自信。讀書會成為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的助力。
讀書能成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走得更遠,我們在書中看到力量,也在書中看到真實的自己,我們讀書明理,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