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從讓孩子養成牢固的、融入生命的、能成為生命中自然的好習慣為己任!關于孩子習慣培養的重要性,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如是我說》有過這樣的探討:
印安說: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習慣總是統治著孩子們的生活。”其實,習慣對成人的影響何嘗不是如此呢?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
印竹說:記得有位作家說:習慣如一條巨纜,我們天天編結其中一根線,到最后我們再也無法弄斷它。這說明習慣的力量有多么牢固,既如此,何不少年成天性,習慣成自然。
孔子曾說:“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說的就是,很多習慣從小養成便會成為天性,因為習慣會使一切自然發生。說到這,想起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人話》。這篇散文主要講的是,有些人說一個人過于做作,會說他“都不會講人話了”,然后針對這個話題,引發了朱自清對于規矩、禮節的一些看法,我覺得說得很有意思,節選部分與大家分享。他說:
北平人是最講究規矩的,他們說規矩,就是客氣。所以,也有很多人覺得這些規矩是假仁假義,假聲假氣,不天真,不自然。他們說北平人有官氣。不過天真并不容易表現,有時也不便表現。只有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天真才有流露的機會,再說天真有時就是任性,也不一定是可愛的。所以還是得講規矩。
尤其在社會上、在與人的交往中,規矩是調節天真的,也就是“禮”,四維之首的“禮”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因為“禮”就是調解。當然,一說到規矩,“禮”就會讓人覺得有點做作倒是真的,可是不能說那是假的。調節和做作是為了求中和,求平衡,求自然——這也許就是孔子所說的“習慣成自然”。規矩也罷,禮也罷,無非是教給人做人的道理。
這便是朱自清先生對“習慣成自然”的看法。
總之,既然習慣可以成自然,我們就應該在培養孩子的時候,讓他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印安老師說,這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說明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從讓孩子養成牢固的、融入生命的、能成為生命中自然的好習慣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