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就聽說陪孩子寫作業會讓人發瘋,沒想到這幾天接二連三的新聞再次向世人證明:發瘋并不算什么,要命才是真的!
上周,42歲的馮女士因為胸悶在醫院做檢查時,心臟突然停止了跳動。幸好醫護人員搶救及時,才把她從死神中搶了過來。
據醫生診斷,馮女士是前壁心肌梗發作,幸虧到醫院及時,要不然隨時有可能猝死。而導致疾病的誘因竟然是長期熬夜、睡眠不足和情緒過激。
原來馮女士的兒子明年就要參加中考了,這一年來她每天都很焦慮,晚上碾轉反側難以入睡,平均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
除此之外,她平時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經常因為孩子心不在焉的狀態生氣,兒子正處于叛逆期,馮女士越吼他越頂嘴,久而久之,母子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
就在前兩天,有個32歲的年輕媽媽也是因為陪孩子寫作業住進了醫院。
據了解,媽媽在陪寫作業的過程中出現了言語不能、大舌頭、右手寫字笨拙、字體變丑等癥狀,醫生診斷為左側放射冠區腦梗死。
看到這些痛心的事件一次次發生,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到底是什么讓“陪孩子寫作業”變成了一項高危工作。
尹建莉老師曾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我們只盯著“寫作業”這件事,而忽視了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那么即使我們再“拼命”也是徒勞的。
02
有一次去朋友家串門,正好看到朋友的老婆陪女兒寫作業的經過,實在是讓人痛心不已。
當時,我跟朋友在客廳里說話,母親和女兒就坐在我們旁邊。只見母親從一坐下就開始數落自己的女兒:
“怎么這么笨啊,練了多少遍了,還不會!”
說完后,停頓了一會,又繼續說:
“你看咱樓下那個小女孩,年齡比你還小,寫得比你好多了。”
更可氣的是,母親看到女兒沒有回應,伸手在女兒腿上掐了一把,只見女兒疼得咧開了嘴,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她不敢出聲,只是默默地低著頭寫作業。
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很常見,很多父母都希望借著“陪伴”來督促孩子的成長,讓孩子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可是,在陪伴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只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和負罪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自卑、膽小、不自信。
這樣的“陪”真的不如“不陪”。
李雪老師曾說,孩子通過內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系來學習成長。所謂的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系內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并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如果媽媽內心是有覺知、輕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有沒有陪在孩子身邊,孩子都會做得很好。
如果媽媽壓抑內心的怨恨,那么不論她怎么做,孩子都會難受。
所以,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重要,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充足的愛,孩子的好習慣才會在愛的流動中慢慢呈現。
03
那么,我們在平時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歌手鄧紫棋5歲時便開始嘗試作曲及填詞,7歲時參與教育電視的演出,13歲完成英國皇家鋼琴檢定考試八級,并與陳奕迅合拍月餅義賣廣告。
鄧紫棋小學就讀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同時為校內詩歌班成員。中學就讀真光女書院,從中一開始不斷參加各種歌唱比賽,曾一年內贏得5個比賽冠軍 。
鄧紫棋能夠取得這些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家庭環境的熏陶。
她說,家里人都很喜歡玩音樂,以前媽媽和外婆常會在家里唱卡拉OK,她就在旁邊聽。外婆喜歡在家里唱像《走進新世代》之類的紅歌,媽媽比較喜歡林憶蓮的歌。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愛學習的人,我們做父母的就要發揮榜樣的力量,最起碼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努力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而不是將各種葛優躺、手機控、電視迷呈現在孩子面前。
2、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很多父母對孩子可能習慣了大包大攬,在生活中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在學習上更是各種安排和督促,比如:
“什么時候開始做作業?”
“什么時候完成作業?”
“先做哪門作業,再做哪門作業?”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任務、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讓他更好地執行,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不是來自家長的命令,而是來自兒童的選擇,他會更愿意去執行。
3、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調查發現,最讓媽媽們頭疼的不是孩子的考試分數,也不是孩子的調皮搗蛋,竟然是孩子的磨蹭、做事拖沓、沒有時間觀念。
其實,有些孩子天生的性格就屬于慢吞吞型,這樣的孩子并不容易改變,反而是父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關注他的需要。
另外,還有些孩子并非天生的“慢性子”,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正確的辦法來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賴床,父母不要著急,也不要去幫他,可以提醒他一下“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故意讓他遲到一次。
如果孩子真的遲到了,老師肯定會詢問他遲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評,嘗到了拖沓的苦果后,自然就會想著以后要加快速度了。
4、適當給予鼓勵和夸獎
表揚和鼓勵,比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受到的表揚越多,對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一般的孩子都較為看重來自外界的認同,所以,父母多鼓勵和夸獎孩子是必需的。
平時,家長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你太笨了”或者“寫得太慢了”之類否定消極的話語,這樣只會固化孩子的不良行為,讓孩子的表現越來越差。
如果父母真誠地鼓勵孩子,“你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了!”“做得真棒,加油啊!”孩子便會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們下次做事時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