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堪稱是中國孩子從小到大的噩夢。
6點起床背單詞,8點到校讀課文;
放學路上背單詞,開飯前還要做閱讀理解;
臨睡前要記短語,考試前要刷卷子。
可以說,雖然每個中國孩子的母語環境是中文,但是出于整個社會對于國際貿易、交流和資源的渴求,所有的中小學生,都不得不在父母老師和家庭學校的逼迫督促下,日復一日地陷落到學習英語的“苦海”中。
可誰能想到,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勢崛起,如今有很多外國學生都需要學習中文,感受到我們小時候被背單詞、填空題和閱讀理解所支配的“恐怖”呢?
這些在網絡上爆紅的美國不及格中文試卷,對于從小看慣、聽慣和說慣了中文的中國學生來說,顯然是滑稽和荒誕的。
正所謂“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中國孩子學了這么多年英語,總算也輪到咱們來看美國孩子學習中文的“笑話”了。
原來,中國孩子學英語、美國學生學中文,都是一樣笨拙搞笑……
01
不管是中國孩子還是美國孩子,想要學習一門新語言,就離不開“聽說讀寫”四板斧。
但其實,中文比英語更加難學。
就常用漢字和常用單詞來說,基本學會兩三千個,就足夠日常使用了。可是漢字還有數不勝數的同音字、同義字、繁體字,光這些看上去沒什么區別,實際上卻大相徑庭的漢字,就足以把外國小朋友“攪和”得七葷八素的。
不信?那請你解釋一下這句話中每一個“行”的讀音和意思:
“人要是行,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
人要是不行,干一行不行一行不行行行不行。”
當然,這對于咱們這些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說,只能算是個“小兒科”,可對于那些半路出道,只知道死記硬背,尚未靈活運用方塊字的美國學生來說,這樣的題目可就太難了!
02
對于美國學生學習漢語來說,漢字主要包括語素文字和詞素文字,但是音素文字比較少,這就意味著:
學習漢字的難點,主要是字形和字義的關聯,而不是讀音和字形的搭配。
也就是說,外國學生在初識漢字的時候,需要擺脫從讀音和聽說開始的學習習慣,先從字形和字義來拆解學習漢字。因為漢字本身包括很多同音字、同義詞,更有許多復合詞,需要依據你對語境的判斷和字形字義的透徹掌握,才能在第一時間感悟和認知相應的詞匯語義。
比如寒舍、豆花、素雞,這樣的詞匯,大多數中國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但對于外國人來說,難免會鬧出遣詞造句方面的“笑話”。
有些外國人覺得漢語的語法很簡單,但實際上,漢語只有在書面寫作上比較注重語法規范,但是在涉及口語和交流的語境下,中國人往往喜歡依據情緒、心理和狀態的變化,看似隨意、實則精妙地改變語句中的字詞邏輯順序,讓很多外國人都感覺看不明白,甚至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比如:
“這幾天天天天氣不好。”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校長說,校服上除了校徽別別別的。”
說實話,外國人就算是漢語十級,這樣的句子一般也很難看懂。
03
所以說,中國人學習英語,考試中口語和書面語都要考;但是外國人學漢語,我們一般只能考他們書面語。
因為漢語口語的難度太高,如果真的放飛自我的話,估計大多數“漢語菜鳥”都會瞠目結舌。
況且在網絡上流傳的一些中文考試試卷,實際上和我們平時在英語考試中刷過的題一樣,與平時我們在生活中常見常用的中文,可以說大相徑庭。
甚至難學、難認、難用,到了晦澀難懂的地步。
怪不得眾多熱衷和想要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不但看不懂試卷,也審不清題目,更會在中文考試時錯漏百出,寫出令人匪夷所思或是捧腹大笑的答案。
因此,不管是中國孩子學英語,還是外國孩子學中文,都需要遵循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從營造語境和聽說讀寫開始:
首先,識記字詞,增加詞匯量,最起碼常見常用的3000以上詞匯量要達到;
其次,多聽外語歌,多看外語電影,增加自己對于學習外語的興趣意愿;
最后,在聽課、做題以外,一定要多開口說,平時要發開聲音多讀多背。
只有這樣,我們學習外語,才不至于只有考試成績優秀,在面對外國友人的時候卻張不開嘴,找不到詞,辛辛苦苦學了很多年,最后卻因為工作和生活中用得少,最后淪為了墻上貼著的幾張獎狀和證書,而不是自己能說會寫的一項語言能力。
總之,這些美國學生參加中文考試時鬧出的“笑話”,實際上也是情非得已。
畢竟,咱們的漢語和漢字,學起來實在是太難了!
今日話題:
你認為漢語和英語,哪個更難學?請在評論區告訴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