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馬上過完啦,又是一年開學時!新學期開始,作為家長,應該先努力培養孩子的習慣。
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行為規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新學期來了,家長快把這些好習慣給孩子收藏吧。
好習慣要從小養成
有人說,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這些習慣,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學生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并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小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有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孩子自學能力和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專心上課的習慣
暑假剛過完,孩子可能比較容易分心,因此,家長要提醒孩子在課堂上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
每一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善于提問的習慣
家長要積極鼓勵孩子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孩子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
會做的也是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這些不良習慣嚴重地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家長要讓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告訴孩子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方法。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學生要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
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后,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采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么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么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種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復習歸納的習慣
復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的過程,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復習是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
每天盡量把當天所學的知識都復習一遍,每周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后再復習一下。
對記憶性知識的復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復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后必須有小結歸納。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學生平時要把有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記下,經常看看,也可以用專門的本子記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客觀評價的習慣
孩子應該從小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好習慣要逐步養成
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盡快與孩子告別。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
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
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
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的學習潛能。
第二步:控制時空,學會約束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孩子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孩子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內容,不讓一日虛度,不讓一時空耗。
在空間上,在日常學習的空間內少放置與學習無關的事物,比如游戲機、電腦、手機……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在習慣形成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偏離的情況,要立即作出調整。
比如,發現孩子的字寫得不規整了,發現孩子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劃了,發現孩子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立即作出調整。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就踩出來了。
對于孩子來說,養成一個好習慣是特別重要的事。那么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做家長和老師的具體應該做些什么呢?
葉子總結了中學階段孩子培養習慣的方法,孩子老師爸媽可以參考。
1. 關心時事政治 了解黨史國情,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關心時事政治。
2. 尊重他人隱私 體諒父母辛苦,主動與父母溝通;與人交往熱情大方得體,平等寬容,尊重他人隱私。
3. 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自覺遵守維護社會道德規范、公共秩序和法規;愛護公共設施;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守時守信;文明上網。
4. 學用結合 學會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不斷提高學習效率;有興趣特長;樂于實踐,嘗試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做到學用結合。
5. 穿戴得體 合理飲食,科學安排作息,注意勞逸結合;穿戴整潔、得體;保持居住環境整潔;能夠管理好個人生活,掌握基本的勞動、生活技能。
6. 拒絕煙酒,遠離毒品 客觀認識自己,懂得接納、欣賞他人; 形成自主鍛煉身體的習慣,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重視安全防范;拒絕煙酒,遠離毒品。
7. 生活不攀比 消費適度,生活不攀比;節約資源,綠色出行;愛護公共財物,維護環境衛生;具有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8. 掌握一定勞動技能 勇于擔當,具有主人翁精神和良好勞動習慣;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學會誠實勞動;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
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像學走路,一步一個腳印走穩走扎實,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加穩健,孩子成長的路上,良好的習慣就像助力成功的加速器,使孩子受益終身。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堅持下去,就會有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