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良好的習慣對孩子未來成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家長都不注意這點,覺得這些習慣在孩子長大后自然會形成。實際上隨著年齡的變化,習慣是不一定會隨之改變的,一些壞習慣反而可能得越來越厲害。俗話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好習慣,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這也是為他終身幸福考慮的。

下邊的小故事看一看。
小故事大道理:這天是兒童節,太陽炙烤著大地,媽媽帶婷婷去公園玩。玩了一會兒,婷婷就汗如雨下。于是,媽媽給婷婷買了一塊雪糕。婷婷吃完后,卻將冰激凌的包裝紙隨手就丟了。
“婷婷,你怎么能這么做呢?”媽媽皺眉問。
婷婷滿不在乎地說:“一會兒會有人來打掃的。”
媽媽說:“公園的阿姨辛辛苦苦把這里打掃干凈,你隨手就亂丟垃圾,這是不尊重阿姨勞動成果的表現。再說,即便一直有人打掃,大家都像你這么亂扔路上那么多垃圾,多不整潔。再說,如果大家都這么做,公園哪里還是公園,成了垃圾場了。”
婷婷聽了,撓著頭,羞愧地說:“媽媽,是我錯了。”于是她走過去,撿起冰激凌包裝袋扔進了不遠處的垃圾箱。當她們回家的時候,婷婷玩得渴了,于是媽媽給她買了飲料。喝了飲料后,婷婷想也沒想就要隨手把瓶子丟掉。媽媽喊住婷婷,告訴她:“婷婷,不記得媽媽今天和你說什么了嗎?”婷婷說:“可是這四周根本就沒有垃圾箱啊。”媽媽說:“那你可以先拿著,等看到垃圾桶了再扔。”婷婷懂事地說:“嗯,好的,我知道了。”就這樣,在媽媽的幾次提醒下,婷婷改掉了隨手扔垃圾的壞習慣,并且以后每次出門,她還將一個垃圾袋裝在自己的小背包里。就這樣,婷婷也養成了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
養成好習慣對人的一生都會有好影響。有好的習慣,一輩子都會受益;如果是壞習慣,一輩子“都要為它造成的后果買單。孩子小時候有很強的可塑性,習慣很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也很容易去改正。一旦孩子長大了,壞習慣再想改變就不容易了。
有句俗語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好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應當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 要有毅力、有耐心,堅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是要講究方法的。作為父母,明確自已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應該擔當什么樣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要知道孩子的習慣要怎么培養。那么,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1.幫助孩子識到好習慣帶來的好處
要想讓孩子堅持去做一件事,首先必須讓他知道這件事的正確性。家長如果有意愿幫助孩子養成細心的好習慣,就應該讓孩于明白細心可以帶來好處。比如,家長不用因為孩子粗心,沒有取得好成績而批評他,而應該告訴孩子在下次考試時用心檢查,多算幾遍。在平和的心態下,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等他這樣做了,并且成績有了進步時,家長就要給予表揚,并趁機再次告訴孩子細心是非常重要的。
2.給孩子立規矩
家長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可以參考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比如,家長可以在孩子兩到三歲時,開始給他立規矩,要求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等孩子上了學,可以要求孩子首先完成作業。如果家長注意立規矩,并嚴格監督孩子讓他嚴格遵守規矩,孩子養成好習慣就非常容易了。
3.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
美國心理學家拉施里通過動物記憶實驗的研究發現,假如一種行為重復21 天,這種行為就會變為習慣動作,而重復這件事90天就會成為穩定的習慣。也就意味著,如果想養成一種習慣,就要一直堅持,而這種習慣也會隨著堅持時間的增加而變得更為牢固。所以,要想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要家長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監督,尤其是剛開始的一個月,要督促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這樣一個月以后,孩子的習慣就會初步形成。這時候父母也還要進行監督,家長應該及時留意孩子的習慣有沒有徹底貫徹下來。只有當孩子主動做這件事時,培訓習慣才能算是成功了。
4.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氛圍
要想讓孩子在家長的培養下養成好習慣,以身作則是必須要做的。假如家長總是責罵孩子,自然孩子也很難養成講禮貌的習慣。如果家里的人都表現得很有禮貌,孩子每天也都會到熏陶,肯定也會以禮待人了。
